汤敏:传统乡土社会与当下乡土社会辨析

构建当代乡土社会的乡村全域振兴道路

——兼论百年乡村振兴历程

(一)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无法一口气写完这个题材,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将通过连载六到七篇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边实践边研究,不见得专业严谨,抛砖引玉。

汤敏:传统乡土社会与当下乡土社会辨析

1.以定居聚落+宗法礼治为纽带的传统乡土社会

反映传统乡土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一系列著作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其晚年提出的“中国文化自觉论”也更深一步影响与改造着中国社会。

汤敏:传统乡土社会与当下乡土社会辨析

图片来源:网络

在费老关于乡土社会的研究中,传统的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定居聚落,绝大多数村民祖祖辈辈耕读于此,形成差序格局的熟人社会。村庄内部人员的爱是有差等的,传统礼法中的爱父母、爱兄弟、爱妻儿、爱族胞、爱社会、爱生命逐步递减的爱的差序格局,这一文化传统至今影响着当代社会。再由于传统乡土社会人员流动性弱,成长出稳定的长老政治,构建起皇权和绅权共同治理乡村的格局。这一传统乡土社会的格局维系了一千多年,内化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

汤敏:传统乡土社会与当下乡土社会辨析

图片来源:网络

在陈忠实的著名文学作品《白鹿原》里呈现出一个传统乡土社会的典型,一个由白、鹿两大家族时代定居形成的稳定聚落,由族长为代表的长老政治,由代表官权的乡约和代表绅权的族长共同博弈协作治理乡村。在传统乡土社会中,逐渐体现出不能适应生产力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新文明,传统乡土社会的宗法礼治呈现出部分压迫人性和恶俗陋习的糟粕。公允而论,传统乡土社会维护了绝大多数成员的稳定,有效动员本地社会力量自主开展文化经济教育等事业,才有了众多保留至今仍旧价值巨大的古村落,这是传统乡土社会文明高度的代表。

2.以迁徙开拓+内外互助的当前乡土社

以改革开放外出务工潮为起点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相对稳定的传统乡土社会,面临人口大量迁徙,能人外流,传统乡土社会内的长老政治逐渐瓦解,官权与绅权博弈协作的平衡治理局面被打破,传统乡土社会格局极速消亡,而适应大规模人口迁徙为特征的当前乡土社会格局和经验尚未形成,这成了当前乡土社会发展落后、问题频发的根源。

以迁徙开拓为特征的乡土社会在中国是否有先例?近代以来,尤其清末民初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率先出现了村民迁徙至东南亚甚至欧美,这与当前内陆地区大量村民迁徙至沿海务工甚至定居,本质是一样的。若以历史国界作为区分,四川的务工人员在广东定居生活,相当于古蜀国移民至了古南越国,所以从沿海广东、福建的当前乡土社会里能找到一定的社会重建经验。

汤敏:传统乡土社会与当下乡土社会辨析

尽管迁徙的村民从时间和精力上几乎不能参与到乡土社会的建设,但是如大量华侨往潮汕、梅州家乡的捐资用于教育、养老、助残、交通等方面推动乡土社会的发展,通过春节、清明等节日促进乡土社会内外人群的情感交流、资源合作。正是这样内外人群的互助,让这些地区的乡土社会呈现出相对和谐的社会氛围,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发展,乡土社会内部的纠纷矛盾也能有效化解,这是当下其他地区乡土社会应该到达的方向。

为什么能牵引住迁移出去的村民与留在本地的村民进行互助,我愿意讲这个过程称为互助而非单方面的帮助,原因在于,留在本地的村民尽管能力或者见识不如走出去的游子,但他们守根守土为外出的游子留下文化之根和乡土的记忆,比如祠堂、老建筑、老街、庙宇这些带不走却又令游子魂牵梦萦的故土记忆。所以当下的乡土社会,留在村里的村民要为外出游子看好这些记忆,甚至不断弘扬壮大。这种内外互助的纽带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一代一代走出去的游子为他们心底的那片圣地添砖加瓦,乡村振兴就水到渠成。

这一部分的小结,费孝通先生所描绘的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基于定居聚落+宗法礼治的社会形态,以白鹿原著作得到了形象的呈现。但当下的乡土社会是在迁徙开拓背景下展开的,乡土社会的内外互助成为重要的支撑,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乡土社会经过百年的发展,展现出了很好的社会发展经验,值得内陆大量乡土社会学习。

文/古村之友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