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既要有经济的逐步繁荣,更要有群众养老助学,乡风道德的振兴。长久以来,乡村社会工作处于粗放地被忽略状态,如何满足乡村缺人才、缺资金、缺沟通的现实背景下,低成本可持续多样性的社会需求,是乡村社会工作开展的现实要求

留隍乐善群的平民互助模式,找到了这一路径。8月23日,古村之友理事长汤敏在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大会上分享经验,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的高度认可,并纷纷表示共促留隍慈善节和慈善论坛的举办,让更多地区受益这一模式。

会上大家明确了以下几项共识:

1、互帮互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

2、互帮互助是满足乡村社会服务需求最经济实效的模式、大大节省国家政府的财政开支。

3、互帮互助是改变乡村社会风气,形成向善向上正气的必经之路。

4、互帮互助是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减少社会矛盾、实现长治久安、长期执政的社会土壤。

5、互帮互助应转变思路,政府倡导、社会搭台、群众唱戏、全民荣耀

 


 

汤敏:文明(善业)振兴学梅州留隍——留隍平民善业的殿堂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与古村之友汤敏调研留隍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到这个韩江边的小镇:留隍,地理区位不算特别优异,是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市梅州辖下的一些相对较大的乡镇。和很多文化悠久的乡镇一样,有些让当地人自豪的文化故事和历史事迹。也和潮汕、梅州很多地区一样,有一批外出的杰出乡亲在深圳、广州等地打拼成了大企业家、大老板。
 
但是仅有这些倒不足以不断吸引来北大、清华、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的权威专家专程前来调研。而是这个乡镇上诞生了一种几乎城乡全覆盖的平民互助模式——乐善群。在群里,留守和外出乡亲们,每个月自愿小额出资汇聚起来后,在村里开展养老助学、修桥铺路、大病救助等各种各样的公益行为。
 
 
这一模式里,呈现出了几个令人慨叹的特点。
 
第一:全民总动员
 
几乎所有的普通乡亲,不论贩夫走卒、还是农民打工,都可以无门槛地加入乐善群,一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开展回馈家乡开展公益。这和传统公益形式里,必须有一定财富积累或者身份地位才能投身公益的差别,最大可能地实现了人人皆可行善,人人皆可因善结缘,人人都可以修为品行。
 
第二:内生活力越做越强。
 
降低门槛后的平民公益让所有人都从中获得了精神愉悦、社会认可、互助友谊,人们从被动去响应号召开展公益变成主动发现身边的困难,号召大家团结起来轻松解决。人人争先恐后做公益、人人竞相以善为荣。这又和当下传统公益模式里,不论基金会还是民非,绝大多数越做越艰难,越难以为继。而乐善群的小额熟人公益众筹,却完全规避了主流公益的致命缺陷。
 
第三:文明进化之透彻令人叹为观止。
 
几次和我一同前往的大教授们,都和我有同样的感觉,虽然我们多读了些书,但在这些没善事找善事做的村民面前,我们是羞愧的。绝大多数人能做到好事来了不躲避就已经是优秀的了,而他们却是主动去寻找公益、去创造助人为乐的机会。他们虽然读书不多,但嘴里说出的朴素人间大道,让人灵魂震撼:“好人多了、坏人自然就坏不起来了”、“过去大家以能打架为牛、现在大家以谁做好事多为牛”。
 

公益慈善专家学者到留隍实地调研村村有慈善,拍摄:点行善栏目
 

“撼山中贼易、撼心中贼难”,重建公序良俗、移风易俗何其艰难,但是留隍用个小小的社会组织模式,完成了文明振兴这项最难的工作。政府通过文明评选、宣传教育,慈善家们、专家明星们通过率先垂范,试图引导和创造一个文明风尚。可能他们也万万没想到,只需要创造出一个普通群众可以自主参与的行善模式,大家费劲心力倡导的风尚居然轻松易得,并超出想象。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启发,比群众需要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他们在参与中会形成最干净的真善美,是我们这些精英望尘莫及的真善美。
 
我们的社会在经历着文明不断沦陷后的绝望和灾难,百年前国民性中的四大顽疾的“愚弱贫私”,如今某些方面更加恶劣,精致利己、社会互害、公德沦丧、人心冷漠、阶层固化这些文明灾难正在加速恶化。文明进化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不代表不进化、不努力就永远有老本可以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与古村之友汤敏调研留隍

我想这么多教授之所以愿意不断来到留隍调研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努力寻找和推演对抗文明堕落的道路,他们苦于无路可走,竟然在留隍这样一个小镇上看到了文明振兴的曙光。就像当年小平同志看到了小岗村人民自发分田地的举动,他欣喜若狂,他从普通人民这儿找到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出路,我想今天同样如此。留隍乐善虽然很粗糙,但不妄自菲薄、他几乎是当下文明堕落下的唯一解药,所以我们很激动、也很紧张。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与古村之友汤敏调研留隍

迄今,北大、清华、人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团陆续前来调研。未来只会更多人来这里学习启迪,我可以想见的未来,这个小地方可能成为中华民族转折的标志节点,像延安、像小岗村、像深圳一样。这正是平民善业的魅力所在,我相信中国没有哪位大慈善家,不论马云、曹德旺也好,都不可能得到如此高的学术关注,这是平民善业的伟大之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与古村之友汤敏调研留隍

正因为他们很平凡,所以更显事迹之伟大。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都有机会做一点点,这一点点背后是亿万人风尚的改变、人格的升华、道德的自觉,所以他的力量是不能估量的
 
过去有农业学大寨、治理学枫桥、科技创新学深圳、乡村建设学安吉、善业(文明)振兴当学留隍。一个一个最平凡的人,在志愿者精神、组织赋能、去伪存真的引导下,走上了一条永不止步、也永不枯竭的自觉之路。
 
看过千千万万人,听过无数成王败寇的事迹,你们是当之无愧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留隍是当之无愧中国善业的殿堂,中国文明振兴的活样板在这里,在这些平凡人的日常里。
 
如果看到我这篇文章的社会文化学者、政策制定者们,去告诉你们的同伴或者领导,抓紧组织去研究学习留隍经验,一个走向未来的文明高地正在冉冉升起,我们都有责任让他们光芒万丈、普照大地。
 

 

来留隍,取人性圣火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可以彪炳史册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村民和乡贤。就是梅州丰顺县留隍镇上万名的乐善志愿者和他们天长日久的善行。留隍镇总人口10.5万,常住人口不足6万,1万人自发且持续地参与志愿服务和捐钱捐物,这是怎样的场景?爱的海洋、人间圣地;这是公民素质发达如深圳、北京的大城市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这是毛阿敏“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现实版。

罗佳凯(中)与志愿者,张佳胜摄

故事的梗概往往很容易表述,故事的过程却那么扣人心弦,不易言表。我得知留隍镇有这样的义举是在2018年的年中,一位估摸不出年纪的大哥给古村之友频频留言,给我的同事们不断发他们的文字、语音、图片,一发就是几十条,我的同事们都有些不胜其扰,但那份热忱和谦和又难以抗拒。同事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我,让我会一会这位大哥。

这些年和热心乡贤们交流很多,我有了些体会,乡贤们热心执着、饱含深情。他们对古村之友寄予着很大的期望,也托付着他们最宝贵的信任,他想把他们认为好的东西都一股脑儿的告诉你,毫无保留的分享出来。尽管有时候话很细碎、表述很漫长,但我知道他们能如此执着热情地说公益的事儿,在漫长的叙事中一定有我闻所未闻的亮点,要让他高兴地讲、痛快地讲,我们要做的是耐心地听,然后像个猎手一样抓出他们漫长话语中那些闻所未闻的闪光点。

我和这位老兄微信加上好友了,他叫罗佳凯,后面会逐渐展开他平凡人生不平凡的故事。一通漫长的电话下来,的确不出意外,我又听到了闻所未闻的大瓜,只是这个大瓜的确大到我难以置信。他告诉我,他所在的留隍镇47条村,村村都有一个叫乐善群的微信群,每个群有两三百个志愿者,大家在里头每月给家乡自发捐钱,多少不论,几块、几十块、上百块。就是这样每月的涓涓细流,每个群汇聚起数十万的资金,这背后是上万普通乡亲对家乡的深情和对行善的无私。

(帮助困难儿童助学)

(帮助特殊困难户)

除去花掉的,结余都仍有数万元甚至过十万元的。这些留在村里的志愿者就把这些善款用在慰问孤寡困难老人,开展奖教奖学甚至更大投入的修路修桥、装路灯等公益事业上。每个乐善群里有群主、会计和志愿者骨干,他们来执行这些公益项目,实时公布善款来源和使用情况。大家很齐心、花得很放心、看到成效很称心、家乡美名远播更加欢心。

(捐赠明细)

直觉和经验都同时告诉我,这在当下中国社会是非常少见的,甚至很可能是孤例。这种一个地区集体性、持续性美德和善行在历史上由范仲淹首开先河,范仲淹建设范式义庄,让居住在同一村庄或家族的人捐赠义田,义田所产供给本村和家族内部开展公益事业,同时也帮助周边乡村共同发展。后来这一古代义庄模式成为风尚,江浙一带广为效仿,大大地提高了地区道德文明水平,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基层诸多社会问题。

义庄模式在清末到达了顶峰,以林则徐广修丰备义仓为标志。近代以来,由于百年战乱,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革命性变化,义庄模式快速地退出历史舞台。尽管传统义庄模式退出了历史,但是基层日复一日道德文化教化需求和诸多零碎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困境的症结所在,大量学者和仁人志士为此苦心寻觅药方。

当听闻留隍乐善群模式,脑海中毫无疑虑地想到,留隍乐善模式,是新时代义庄,他在填补“日复一日道德文化教化和诸多零碎社会问题化解”的社会治理结构性缺失,他可能正是这个苦苦寻觅的药方,其意义甚至不下于小岗村“家庭承担责任制”掀起的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如果是这样,善莫大焉。于是我欣然与罗佳凯老师约定,尽快前往实地考察学习。从此我与留隍结下了终生之缘,为留隍乐善鼓与呼。

记得是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在梅州客家人这片崇文重道、敦亲睦族的土地上,打心底讲,我很羡慕这里的人,不是因为风景迤逦、万物灵秀,而是他们的道统还在。他们讲起自身的道德文化传统,不是在陈述一个“唐宋元明清”的久远故事,而是在当下一颦一笑、一砖一瓦中活生生的流传。用他们的话说,“我们这儿的人有这个习惯,我们这儿的人一直都这样”,多么朴实的话,又是多么令人骄傲的话,这就是道统的力量。又还有多少地方的人,说得出这个地区引以为傲的习惯,自信满满的说“我们这儿的人一直都这样”。这应该是我被留隍乐善深深吸引的深层原因,他们的家乡还有道统,而我们很多没了。

一路上随处可见的教人向善、劝人从良、勉人向学的对联,门楣上斗大的言志咏刻,金光灿灿裱于正堂的家训,都在自豪地讲述给后代,讲述给友人,这是他们的道统,他们虔诚尊奉的人生信条。

见到了这位沟通依旧的罗佳凯,还有很多志愿者,他们在热情地等候,他们的形象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不管是光头的,还是满面胡茬的,也不管是秀气婉约的,还是面宽多肉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谦和而内心富足。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群善良的人,一群被善良长久浸润的人。文物讲经过岁月的包浆才更具有欣赏价值,人生百年,岁月还来不及包浆,但人可以经历善良包浆而温润如玉。

他们带我去看他们正天长日久开展着乐善事业的村子,每个村庄的乐善群群主讲述他们开展的奖教奖学、慰问孤苦、志愿服务。听他们说如何开展财务管理,在乐善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变得如亲人一般,又如何感染更多更多的人自发加入他们的行列,甚至是那些曾经为非作歹的乡亲,在包容和善良的乐善氛围里振作起来,成为正能量。有谁生来就是坏人呢,氛围能改造人、成就人,这是乐善群超出行善本身的价值,他们营造出包容与善良的氛围在教化一方民众,行天地之道、润万物于无声。

一条村一条村往前走,跟随的志愿者们越来越多,就像百川归海的溪流一样。上至能走得动的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懵懂的幼儿。我读出了他们的自豪和幸福,这样的幸福是忍不住广而告之,他们帮了别人内心富足;他们交了朋友不再孤独;他们彼此互助有难同当;他们告诉孩子做个好人。

我也还读出了他们的渴望,不是渴望我帮助他们成为道德模范,也不是渴望我推动他们谋得一官半职。他们渴望我能将乐善群的模式更上一个台阶,他们还有使不完的劲,他们用不尽的心。村庄老百姓的收入还没有上来,他们还想帮;村庄的教育水平还不足,他们还在想办法;村庄的文化遗迹还没有保护等等。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的参与,就不再是像筹钱救人、发钱奖教奖学那么简单了,需要政府、社会允许他们、支持他们参与。他们渴望能为村庄做更多事情,渴望乐善事业能进入升级版,进入2.0。

他们还渴望乐善群模式能让全国更多乡村得到帮助,他们感受到了乐善模式的魅力与威力。不止留隍,全国上百万计的乡村,同样需要乐善模式。等到乐善模式像范式义庄、丰备义仓一样全国风行的时候,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短板就补足了,很多社会顽疾就自动疗愈了。尽管瘟疫无情,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免疫系统,也能少灾少难。乐善模式正是在构筑社会肌体的免疫系统。

在这之后,我又多次来到留隍,每次都邀请不同的朋友相伴,有权威专家学者、有电视媒体,让更多人知道留隍乐善模式,让他们感受人间奇迹,让他们欣赏人性之光,也托付他们以自身擅长的形式传播留隍乐善,帮助留隍乐善。

由于40多个村庄都有乐善群和他们的行动,我没法逐村走完,选择地走了几条。有幸目睹了村乐善基金年度奖教奖学金颁发仪式,从幼儿园到高中学习优异的孩子,都会领到一笔从100-2000不等的奖学金。他们接过信封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一定种下了一个努力求学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也一定种下了另外一个愿望,将来长大有出息了,也要像乐善的叔叔阿姨们一样,不忘故土、乐善好施。这是什么的力量?这是传承的力量,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愁泰山不移,就更不说乡村振兴了。

同样,这些俯身乡村,甘愿用青春陪伴大山里孩子的老师们,谁的青春不无价?他们深居乡村容易被忽视,他们待遇低、条件差、发展空间小,又与何人说?当接过乐善基金递过来的感恩信封,心酸有人懂、付出有人知,何尝又不是巨大的宽慰?教好孩子、对得起乡亲。

还有慰问那些独居的孤苦老人,他们有些住得很偏僻,有些甚至意外过世无人知,当志愿者们定期慰问才发现噩耗,身体已然面目不清。独居和孤苦是当下乡村的一个冰冷的现实,但人与人的温暖最起码可以融化一些冰霜。当老人从黑洞洞的门里,佝偻着腰走出来迎接提着米面粮油的志愿者,在拉进屋里闹闹家常。或许这只有10分钟,20分钟的聊天,可能占了老人一个月一大半的说话时间,他们需要人去看望,陪他们说说话。

慰问老人

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场景,乐善志愿者有组织的清理河流、推动修路修桥、抗击疫情、推销滞销农产、帮助乡村搞产业发展等等,他们也知道他们可以做的还可以很多很多。宝贵的是他们各村自愿为之、天长日久为之、历经困难仍旧为之,这就不是偶尔行善可以比拟的了。

百年中国苦难,不少仁人志士奔走呼号寻找救国之道,其中不少人把它归结到中国国民劣根性上,说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说他们自私不团结、没有大局观、愚昧狭隘。了解了留隍乐善,我可以欣慰地告诉这些先贤,来留隍,这里有你们渴望但没看到的人性圣火。留隍乐善模式,对中国乡村振兴、社会精神文明重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联系交流请加古村之友汤敏微信


作者简介

汤 敏

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

爱乡宝&善联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免费午餐基金第五届管委会副秘书长

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理事长

北京大学硕士、长江商学院EMBA

央视2020乡村振兴人物

建国70年北大70人,深圳鹏城慈善奖

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