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古村而出发

近1000市县数万志愿者团队
30多个自媒体集群
在探索中成长




广义的信仰和互助空间
1、好家风工程
家族曾是凝聚中国基层社会力量的有力纽带,同时也是社会教化、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古村之友发起好家风工程,通过挖掘、整理、出版各地乡村家谱、家训、家族人物传记、修缮祠堂和堂联等方式,弘扬家风精神、重树家族传统美德,凝聚家族力量,以进一步增强社会凝聚力,复兴乡村,促进社会善治。
针对家谱修编、祠堂精神复兴、人物传记编写,古村之友发起“好家风联合筹款资助计划”,推动近30个项目上线,一个月的筹款动员,线上线下带动近万人直接参与,推动项目落地,影响辐射近50万人。
2、新乡贤工程

3、名人志
名人是当代的重要精神源泉,是当地乃至全国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社会文化复兴的重要力量。名人志项目通过挖掘名人故事,深化名人内核价值,发挥名人作为榜样的力量,推动民间文化伦理建设,促进文化繁荣。2017年8月,古村之友全面推动名人故事挖掘与传记出版、名人故居导赏、名人故居艺术创作、名人专题展览、名人故居纪念馆建设、名人专题学术研讨会等项目的实施落地。
4、其他方式
(1)乡土文化保护地工程
以名人故居、祠堂、书院、非遗发源地为代表的文化遗迹,是中国人信仰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设施。乡土文化保护地工程,旨在整合民间的力量,保护与复兴文化遗迹。








2017年8月,第二届中国古村与新乡村主题展华丽回归。


中国县长大会
2017年6月,中国县长大会
古村之友在古村保护活化的实践之路上,愈发意识到民间文化复兴的重要性。
1、互联网公益PNPP
PNPP,即Public-NGO-Private-Partnership, 指借助互联网平台,由专业枢纽组织完成社群搭建和资源对接,打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互助合作的渠道, 实现领捐、引捐、配捐、物捐、智捐五捐合一,成倍扩大资金及资源使用效能,以最少的资源做强公益效能。



1、开放的组织架构
机构内部+由各地区牵头组织的地区古村之友+松散的潜在古村之友志愿者
我们期望内部机构发挥引擎作用,在古村保护与活化的过程中,凝聚更多同路人,同时推动自组织脱离。散落的古村志愿者是潜在的伙伴,以保护古村的共同心愿形成联结,同时推动信仰式公益。
古村之友的核心资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和参与模式的最大化,而社会改良的根本保障正是通过社会共建共享形成的长久互助体系。
2、重视公益事业理念研发与输出
从创立之初,古村之友以“保护古村“的共同心愿聚集众多志愿者,发展古村创客,再到当前的带动新乡贤,古村之友一直注重理念输出,并通过开展演讲,出版著作,模型开源以及召开电视、网络公开分享会等共享行业知识与成果。

提出社会痛点解决方案
感恩一路获得社会各界支持
我们获得的部分奖项如下:
2015年 深圳市创意设计七彩奖设计之都特别贡献奖、创意设计优秀奖
2015年 中国慈展会项目大赛金奖
2015年 阿里巴巴全民公益合伙人
2015年 北大安平公益传播奖
2015年 香港未来大学社会创新领袖第一名
2016年 2014-201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
2016年 中国好公益平台创建品牌
2016年 中国文物基金会传统村落守护者杰出团队奖
2016年 中国古村镇大会风云人物集体奖
2016年 中国乡村旅游年度人物
2016年 中国城市化影响力机构
2016年 哈佛大学seed社会创新领袖
2016年 明善公益榜年度最具捐赠价值公益项目
2016年 深圳2015年度鹏城慈善人物奖提名
2017年 爱佑创新公益领袖提名
2017年 深圳好青年提名
……
未来,古村之友将坚持使命,审慎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