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瑰宝,是一片区域的历史承载。

纵观历史长河,从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到良渚的“木骨泥墙”茅草屋,再到德寿宫灰瓦单檐歇山顶大殿……古建筑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纪录着几千年绵延不断地中华文明,讲述着无数动人的浙江故事。

但是,近日潮新闻却收到一则来自于古建筑的“求救信”。

“求救”的古建筑官方名称为“道门进士第”,坐落在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西施村下施坑口自然村,不过当地人更偏爱叫它“道门总兵府”。

信中提到:近年来,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道门进士第,却因为缺乏修缮资金、疏于保护,出现房屋渗漏、倒塌的情况,“真怕有一天,它会湮灭在历史中。”

7月11日,潮新闻“民声视野工作室”也来到了下施坑口自然村。

1)隐于山间的省级文保

因为是山区,所有的村庄都是沿着溪流以及山间道路修建,形成一个长条形,下施坑口不外如是。

在下施坑口前约2公里的位置,就看到了关于“道门总兵府”的旅游指示标牌。

下施坑口并不大,已经和道门村连成了一片。

“道门进士第”就位于下施坑口的南口,一下车就能看到隐隐约约露出的灰白色墙体。

整个古建坐落于石头台基之上,高出地面约2米,楼体和附近的三层民居差不多高。

马头墙、小青瓦,建筑整体偏向于徽派建筑,不过当地人更喜欢称做“东阳派风格”。

从空中俯瞰,“道门进士第”为三进四厢式结构,整体坐北朝南。

在南面正门口,有着一个小广场,不过相较于很多古代官员宅邸,这片广场却显得有些小。

整个古建筑被周围的民居紧紧包围,最近处离台基不到3米。

从照片中能明显的看出,总兵府北侧的厢房和东北角的青云楼已经出现明显坍塌。

在正门口可以看到写有“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道门进士第”的文保碑,以及文物介绍、文物保护单位告示牌等。

根据文物介绍记载:道门进士第建成于清光绪年间,坐北朝南,总面宽52米,总进深53米,占地2836平方米;由主体建筑、两侧附属建筑、青云楼三大部分组成;该建筑为慈禧太后御批建造的施化麟将军府第,除居住功能外更加突出防御功能,十分罕见;2011年1月,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当地村民的家谱以及口述,同治元年(1862年)施化麟出生在浙江省缙云县白竹乡西施村,清光绪朝李梦说榜武进士,曾参战中法战争中的谅山大捷、马尾海战、抗击洋人入闽中战役,因为军功卓著,诰封昭勇巴图鲁,上封三代(均为正三品武义都尉)。1897年慈禧御赐游击将军府,1901年完工。1902年薨与泉州任所,享年41岁,同年追谥武从公(二等公爵),追授从一品振威将军。

2)坍塌的青云楼和进不去的厢房

总兵府的正堂“从公堂”,正有几个村民坐着在唠嗑。

正堂正中上方悬挂着五块匾额,分别书写着“從公堂”“昭勇巴图鲁”“武從”“三代都尉”“荣封三代”,彰显着这个府邸原主人的功勋和地位。

在正堂的楹联中,还有一对由左宗棠撰写敕造游击府楹联:“本忠厚以承家,义粟仁浆,昔日堪称孔北海;傍林泉而筑室,烟情霞想,斯人无愧谢东山。”

相较于两侧的厢房,无论从匾额还是楹联,都能看出正堂曾经进行过修缮。

据村民介绍,正堂是2017年进行的修缮,包括展陈复原、结构加固、修漏补瓦等等,“这是2011年获批省文保单位后,唯一的一次修缮。”

同年,村民集资重修了游府环村道路,村口也竖着当年修路的功德碑。

而在正堂内,也张贴这一张“道门总兵府改善工程账单”,内容包括修建游客卫生间和停车场、电线水管、绿化修复等等,资金均来自于捐献。

在总兵府,一共有99间半房间,“和故宫一样,图个‘留点余地’的寓意。”

施化麟过世后,总兵府分属于他的后人和五个弟弟,是施家的私宅,传到今日是第三代和第四代。

后来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总兵府被分给了当地居民,如今的产权分属于30多户人家,光青云楼就有3户人家。

“之前因为住着人,各家修各家的,房子倒也还是好好的。”一位村民说,随着经济条件逐渐变好,原本住在总兵府内的居民陆续外迁,并在周边盖起了新房,“房子没人住了,也就没人修了,逐渐就破败了。”

现在总兵府内,还居住者三位老人,最大年纪的已经94岁了。

其实从航拍照片中也能看出,总兵府的屋顶各处瓦片存在明显的不同,都是村民自己修理的痕迹。

据村民回忆,坍塌是近两年来发生。

整个总兵府除了正堂,其他建筑就显得破旧了不少,很多房间都处于进不去的状态。

透过门窗可以看到不少房间都出现了坍塌,天光直接照了进来。整个建筑的二层连廊都已经岌岌可危,不能供人同行。

通过不少村民提供的视频,记者看到到了下雨天,不少厢房都存在漏雨情况,很多木质构件就浸泡在水中。

青云楼和连廊,一楼的为射击孔

整个总兵府破损最严重的当属东北侧的独栋小楼——青云楼。据介绍,青云楼是总兵府的书房,供主人以及后代读书习字之用。

青云楼的北侧已经完全坍塌,从外露的二层层板可以看到采用的是“木头中间夹杂夯土”的设计,村民说,这是施化麟从泉州带回来的福建建筑工艺,“承重更好。”青云楼的一楼四周还分布着不少的射击孔,作为总兵府的一部分,青云楼的设计上同样兼顾防御属性。

虽然整个青云楼破损严重,但墙上隐约能看到的“梅兰竹菊”壁画,依旧能感受到书香之气。

此外,据村民介绍,总兵府曾经有一座御赐牌楼,仿的是圆明园畅春楼,但是早已坍塌,“我们村里也尝试复原,但是能力有限,还是很遗憾的。”

老照片中尚存的御赐牌楼

画圈的位置为原牌楼所在区域

墙上还遗存着当年建房时招工的信息

3)“守在”三县交界的总兵府

在正堂的东侧有着两块石匾,一块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另一块相对保存完整。

石匾上写着“游府”二字,左侧记载着施化麟将军的生平:“壬午举人 丁亥兵部差官 钦加捷报处行走 钦加游击衔泉州前 协进士施化麟”。

根据石匾,总兵府建成于清光绪辛丑年冬月,即1901年。

而就在那一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也标志中国正式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兵府的命运就和中国近代史深深的绑定在了一起。

下施坑口虽然位于缙云县,但是却离金华永康县更近,距离最近的壶镇镇也还有20公里路程。

在建国前,这里是属于永康、磐安、缙云“三不管”地带,土匪横行。

下施坑口地理位置示意图

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山里建这么一座总兵府的原因。

“总兵府在建造的时候就考虑防御功能,比如堂后的廊道适合巷战、厢房都设计有射击孔等等。”一位对总兵府颇有研究的村民向记者介绍道,20世纪40年代就曾经发生过土匪入村,当时就曾在依靠着总兵府和乡勇才守护了这一方的平安。

在一些房间里,记者还看到了类似“杀威棒”的适合巷战的兵器,“原来正堂还有施化麟曾经使用过的各种兵器,后来都没留下来。”

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整个下施坑口,基本上生活着都是中老年人。

“我们这个村子能种植的土地很少,百年来村子里的人都是跑出去打工的多。”一位80多岁的村民说,虽然属于缙云壶镇镇,但村子到镇里却还有20公里,各种产业也进不来,“我们就希望可以将总兵府好好修缮一下,发展文旅产业,让年轻人都有机会回来。”

其实除了“道门进士第”,在下施坑口所在的缙云壶镇镇还有不少不错的历史文化古迹,比如省级文保单位——建成于1819年的贤母桥、县级文保单位——明代刑部尚书卢勋所建的旸村尚书坊等等,同时村子边上还有一条千年古盐道——铜山岭古道,是苍岭古道的延伸,也是古时台州通往金华的主要通道,“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将这些资源好好利用一下,不要让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湮灭在山间。”

旸村尚书房、尚书坊

壶镇贤母桥

随后,潮新闻记者也联系相关单位。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道门进士第’二期修缮工程。”缙云县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11年入选省级文保单位后,县有关单位就组织人员制定修缮和保护方案,并与2017年进行了一期修缮工程,对正厅及附属建筑进行了修缮,“2021年,我们也曾对部分存在坍塌隐患的结构进行了加固。”

近日,在了解到古建筑的相关情况后,缙云县以及壶镇镇相关负责人都前往实地进行了走访,走访中确实发现,该建筑存在部分坍塌严重的情况,“我们也在加紧制定二期修缮和保护的方案。”

不过,相关负责人也提到,因为“道门进士第”是省级文保单位,相关的修缮保护方案需要上报省里,经有关单位审批并下拨资金后,方可进行维修,“预计需要2年左右时间,当下我们也在加紧推动相关工作,希望早日完成去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

 

文章来源:潮新闻


 

【联系我们】

电话:0755-88914241(工作日)

邮箱:lovegczy@163.com

官方微博:@古村之友

古村之友企业微信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