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专访链接(点击进入播放

古村之友汤敏:“新华社又对我们公益事业的一次专访,一旦醉心了公益,的确和世俗世界会远一些,和很多人的价值追求会格格不入。为什么要选择并坚守这么一条看似特立独行、苦心孤诣的道路,因为这个世界比缺钱、缺权更重要的是缺爱。

李玟的死告诉我们,人生无非在爱与被爱中寻找平衡,没有爱的出口或者爱的过于自私,是多么的脆弱。从我的经验和观察,做公益和有公益的人和家庭,总体是健康阳光且能给社会带去力量,即便他们很普通、很平凡甚至很贫困。

利他和博爱的公益精神几乎是能治愈一切心理困境,每每看到有些精致的父母穷其能力,为孩子的心理困难寻医问药,我总是觉得既可怜又可笑,本质上就是自私精致利己的父母,让孩子没能体会到大爱的滋养,也希望这种报应能打醒那些精致利己的父母,让孩子免受这些折磨。

所以,公益不是可有可无的负担,越来越成为了大家生命的救赎,几乎是最重要的救赎。人的动物性奔跑得太快,丢掉灵魂后的惩罚。”

 

我国急需快速完成
精英慈善向大众慈善的转型

公益慈善的社会监测意义

公益慈善行业小众,也不创造狭义上的GDP,所以相对少地受到经济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公益慈善又是一个社会健康与否的监控器,预警着社会危机甚至灾难的到来,就好像地震监测的重要性一样,一旦没有关注到公益慈善的危险监测预警,可能面临着的就是社会的暴风骤雨,社会灾难的破坏不会亚于地震的破坏。

公益慈善事业也随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基础演变着,改革开放初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国家作为主力军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官办公益慈善组织是重点。进入新世纪,一批先富且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群体,加入了公益慈善行业。发展到今天,除了政府慈善和企业家慈善之外,日渐壮大的中产阶级、企业高管、甚至普通工薪阶层,尤其在互联网的低门槛公益优势下,都焕发了蓬勃的公益热情,大众慈善、公民慈善呈现出了一定的势头,但并未真正成为公益慈善的主角。
  

疫情之后,呼唤大众慈善成为主角

三年的抗疫历程,对社会最大的成长莫过于:政府、精英都学会并懂得,人民的事情人民办,人民的健康人民自己负责的道理,不管以何种发心,即便是良苦用心,去包办人民的事业、社会的事业,都会费力不讨好,甚至激化矛盾造成对立。不管政治精英,还是商业精英,都逐渐明白了自身定位的边界,学会后退、学会谦逊、学会强者示弱,矛盾自然迎刃而解。这是一个逐渐成熟社会的基本素养,从强者示弱开始的。

同样人民的慈善人民办,人民办自己的慈善,政治精英、商业精英都应懂得根本道路是培育起大众自我参与、自我奉献、自我骄傲、自我荣耀的慈善。把金子贴在大众的脸上,政治精英、商业精英已经获得了足够多长脸贴金的机会,要把公益慈善露脸的舞台给大众搭建,这是强者示弱该有的格局。

另一方面,在面对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加剧的社会问题,强者也应该深刻认识到自身是客观的弱、真心的弱、社会是更大的力量,社会才能维护自身和谐。尤其疫情之后,企业家都经营困难,即便有心也无力,政府也是捉襟见肘,过去挖下的坑还没来得及填,新坑又在继续扩大。

把共建一个美好社会的责任无论是全面押给政府,还是押给企业,都是他们不可承受之重,政府或企业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也切不可觊觎这贪天之功。在艰巨且复杂的社会事业面前,任何极端的英雄主义情结,都是危险且愚蠢的。防疫的现实深刻地教育我们,让公众懂得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自己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负责人,我们才最终走出了疫情的灾难。一个和谐健康社会的主权要还给公众,只有他们有了爱社会、爱家乡的心,这个社会才好得了。

2023年是个照妖镜,牛鬼蛇神也被照出来了,侠肝义胆也同样被照出来了,患难见真情,疫情之后的中国经济社会的确在经历一场磨难。我们清晰地看见,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们,抱团躺平努力保住阶层优势,过去几十年成长起来的这批财富精英,总体来讲还是缺乏足够的社会修养,这也是历史客观事实。我们不妨去看各大商学院里的企业家们,他们当下思考的核心议题,不可能是社会变得更好,更多是自身的安全问题,自身阶层的保全问题。所以我国这个历史时期的精英是难担社会和谐大任的格局,阶层固化正在快速加速,这都有他们的影子。

因此,不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精英护国这个愿望最起码在当下中国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也得接受自古以来士农工商格局下,商业精英快速形成大格局、大抱负的心理局限。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因阶层固化的革命表面看起来是政社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但实质上是商社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造成。我们都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悲剧可以避免,商人有商人更大的格局,社会有社会更大的自强,方可长长久久、国泰民安下去。

所以,2023年是中国社会转折的关键之年,是大众慈善正式登向主场的元年,大众不再是精英们的衬托、精英的群演,而是正式有组织、有纪律、有逻辑地团结起来走向舞台中央,自我面对社会问题、自主缓解社会矛盾、自我接纳社会不堪、自我净化歪风邪气。
 

大众慈善是根、精英慈善是花

其实,不论是西方传统、还是东方传统,大众慈善都是根本,西方宗教纽带下的慈善是形成了最广泛人群的公益慈善行为,我国的传统公益慈善是建立在宗法地缘内的广泛互助,守望相助、冷暖自知的社区化慈善是最广泛的模式。由于精英们掌握了更强势的宣传机器,人们更容易听到商圣范蠡的三散家财、儒商子贡的乐善好施,但会忽略千千万万个不起眼的义庄、善堂,所形成的规模化、系统性力量。因此大众慈善登上舞台中央不是什么新鲜事,是回归,是新中国带领人民70年建设之后,再次回归社会大道。
 

大众慈善要求高质量高运营的慈善

大众慈善相较于精英慈善,人群规模大、声音多甚至杂音多、每份爱心很小,统筹应对起来的工作量大。精英慈善只需要面向个别大捐赠者、大企业家开展专属劝募,用商业的术语,大客户维护,一单大客户的成交额可能是一万个小客户所不及的。在公益慈善的世界里,即便精英慈善的大捐赠额可以收取更多的管理费、更盛大的捐赠场景,但公益的价值观是带动更多人有行善的体验和收获,改变的是人心,这是无价的。捐一个亿、十个亿是有价的,但孕育出一颗向善之心,是无价的。

尤其在一些青少年的心中,早早地让他们体会行善的激励,他们或许成为未来世界的伟人。公益慈善事业是不能盯住单纯大捐赠人的短视,一来短视、二来庸俗,无疑会自降格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须求万世名,公益慈善事业如果都短视铜臭了,这个世界的美好将大打折扣。

即便是站在筹款额收益的角度,事实也证明大众慈善的力量是远远大于精英慈善的。以屌丝精神著称的互联网,上演着一幕幕蚂蚁战胜大象的故事,拼多多的屌丝经济、微博微信的碎片信息,都打败了那些只讴歌高端、追求权威的大客户精神。同样在公益慈善世界里,水滴筹根植普通群众的大病救助模式,大众用10块、20块小额汇聚起的能量,数十倍于整个精英慈善的大病救助规模。

我甚至一度认为精英慈善为盛,说明社会的两极分化越严重,说明贫富两端的差距越拉越大。就好像说,医院的生意越好并不是什么好事,说明国人的健康问题出了大问题。我们要的是健康,不是医院行业的规模,同样我们要的是社会和谐,要的社会贫富差距减小,而不是要的是精英慈善行业规模扩大。甚至可以说,精英慈善越大,社会反而更差。不能本末倒置、好心办了坏事。
 

大众慈善要求数字慈善、科学慈善

面对如此多的大众,像精英慈善一样去拜访大客户的模式是行不通的,面对的是数亿计大众,是需要科学工具、数字手段的,是需要技术含量的。客观说,精英慈善的技术含量是相对低的,权力含量、资源含量、关系含量相对较高。但这不应该是被鼓励的方向。

中国社会要走向越来越透明、越来越信任,必须在各个领域都弱化关系的力量、弱化资源的优势,才能真正走向创新,也才能真正推进公平正义,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形不成,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就依旧在徘徊,甚至在倒退,最终把这个国家拉入崩溃边缘。

每每看到一些既得利益者们沾沾自喜地炫耀着资源,讴歌着集中资源办的大事,不禁后背发凉,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这是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飙,最后还要溅社会一身血。从精英慈善走向大众慈善,是一次去资源化、去背景化的科技创新之路。要向公益慈善事业要技术含量,不是权力含量或者钞票含量。
 

大众慈善要求分享功德、荣誉共享

很多初次见我面的朋友,听说我得了这么多公益慈善大奖,觉得我应该是个老者或者是一个很富有的企业家,在大众的认知里,公益慈善是富人的俱乐部。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只有富人才做好事,富人才有公益慈善心,这个社会是不可能变好的,假定占人口80%以上的大众不会有善心善行,社会治理肯定是会出大问题。

而传统的精英慈善局限在富人、明星、官员们身上,他们既获得了物质世界的锦衣玉食,同时有牢牢占据道德精神的高地资源,这对全面调动社会公众向善是有障碍的。不能把社会进步的主力归功给精英,荣誉属于公众,精英已经获得了社会足够的现实利好,懂得让渡荣誉去激活社会。比利益共享更重要的是荣誉共享,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普通公众获得美名,通过芳名碑、通过红榜、通过表彰,让普通人的生命因荣耀而升华,人人皆可为尧舜。

 

 
我走访上千处中国古村,每个古村几乎都有随处可见的芳名碑,他记录了最普通的村民,用最微博之力集合起来做出的善事,哪怕是修条木桥、建个风雨廊桥,这些芳名碑在天长日久的讴歌普通的善行,这样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人民,怎有不善良之理。这是人杰地灵的密码,风水学里的深刻内涵也正在于此,大众善业是最大的风水。有了这样的大众慈善,精英向不向善其实无法影响社会稳定。

大众慈善好比美好社会大厦的地基,身处地下看不见摸不着,精英慈善更像是伸向天空的高楼,没有地基稳固的高楼,是危险的。没有大众慈善基础的精英慈善,就像沙漠里盖高楼,都是妄想。

结语

我无意于贬低精英慈善,只是我目睹重精英慈善轻大众慈善的危险之风越来越盛,不禁心有恐惧,长此以往,慈善误国的局面将积重难返,好心办好事的悲剧最让人心疼。40年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有勇气把计划经济为重转向市场经济,带来了今天的发展成就。40年的社会体制改革,我们同样需要一场大转型,深刻的转型,刻骨铭心的转型,由精英慈善走向大众慈善,社会是全体人民的社会,功劳是全体人民的功劳,为人民创造积德行善的舞台,让最普通最大众的人民也能在力所能及的慈善舞台上,升华他们的人性、享受精神福利、成就更饱满的人生,于国于民都是大善事。

这次转型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作为既接底气也接天气的公益组织,我们有这样的使命和责任发出危险信号,赶在阶层固化尚未完全合围之际,从精英走向公众。

古村之友 汤敏

 


 

 

汤 敏

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

爱乡宝&善联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免费午餐基金第五届管委会副秘书长

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理事长

北京大学硕士、长江商学院EMBA

央视2020乡村振兴人物

建国70年北大70人,深圳鹏城慈善奖

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