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根据作者在“2018年江西古村学社年会暨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这是抚州古村群的群友们给我的一个命题作文,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试着讲一讲我的个人理解。发言准备的态度是认真的,但水平是有限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谈到古村的宣传,首先在我脑子冒出的第一个问题是:

人们为什么关注古村?

因为总书记关注吗?前几天中央刚提出要在2050年全面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他说的乡村,当然包括了古村。

因为马云关注吗?也就在12月28日,马云去了杭州旁边的桐庐县江南古村落景区深澳村考察,他这一去就引发了热议,推测他下一步准备干啥,做民宿?还是农村电商的又一个计划?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并不是因为如此。人们关注古村,可能就是因为,古村是乡愁,它美好,它有人文,它有灵魂,而同时,它又在消失,以触目惊心的速度在消失。什么是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我们每天都在看着这悲剧上演,且愈演愈烈。

第二个问题:

古村学社、古村爱好者,以及与古村有关的这样一个群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使命是什么?

我觉得,简单的说,是让已经逝去的古村还能有记忆留存,让正在消失的古村走向消亡的步子能慢一点、再慢一点,让还能被拯救的古村能活起来、活下去。于是,我们中的很多人,不断地在行走,在探寻,同时也在记录,在诉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关注点,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在表达,在为古村做着各种各样的宣传。

比如毛静老师,牵头组织了这个江西古村学社,让我们能在一个共享平台上交流学习,吸引了各个层次的人加入,学界的、政界的、商界的、文化界的等等,一年以来,人员结构日渐丰满。

还有我比较了解的“抚州古村”群里,逍遥老师、黄初晨老师、郑炎亭老师等,他们走遍抚州大小古村,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那些珍贵的遗存,用自己的文字对古村的建筑、桥梁、古井、匾额等作出解读,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抚州古村”、“抚州古村那些事儿”、“以郑视听”),他们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吸引了众多的古村粉,捧红了不少深藏的村庄,甚至让村子里的银杏都成了网红。

还有秋意老师对古建上的各种图案的解读本领令人叹服,易居白老师的一本《伍桥记忆》,尽显对家乡的熟悉与热爱,令人为之动容。我们还有一位冉猫老师,对古村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之心去行走,他能用一双猫一般通透的眼睛,去捕捉透视村庄里与村民生活有关的各种细节,甚至还会带着测水笔去检测各地的河流井水的水质。还有像金溪的南宫琦、莫大两位老师那样极其实干的践行者,在一线做着古村保护与开发的工作。我自己则是每去古村必发朋友圈,以游记的形式广而告之,让大家与我共同分享感受那些美丽而有趣的古村。

我们在古村学社这样的群里,也会探讨诸如徽派建筑与赣派建筑的区别等等的问题,探讨与古村有关的零零总总,有时也不乏激烈的观点碰撞。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回到“古村宣传的点与度”这个题目上,从我们自身为起点发散开来,于是想到,在古村宣传中,需要去解答的三个问题:为谁宣传?宣传什么?如何去宣传?

第一,为谁宣传?

这就涉及到:什么人在宣传古村?什么人在看古村?什么人他是不看古村的?为什么不看古村?

而我们宣传的目的,其实更应该、且必须要去面对的,是那些不看古村的人。因为爱的人,自然会关注并且会去主动传播。而没爱上的人,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不爱,而是他可能根本不知道“古村”是怎么一回事,比如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九零后、零零后。我们除了要让知道古村的人更多地了解古村,还应引发更大的关注,让那些不知道古村的人去知道、关注、重视以及思考。

第二,宣传什么?

前天在抚州古村群里,群主逍遥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古村之美,美在哪里?

群里讨论纷纷,有说到情感之美,淳朴之美,乡愁最美等等。群主提出四点:自然之美,厚重之美,沧桑之美,静谧之美。

我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也总结了四句:

穿越时光,流年似水;乡愁田园,柔情似水;

山野风光,和韵似水;文化传承,沁润似水。

这四句,就是分别从古韵、情怀、风光、文化来表达我心中的古村之美。

宣传古村,首先当然要宣传古村之美。

我认为,宣传其实是一种分享。最成功的分享是什么?是把打动了自己的东西,自己爱上的东西,分享出去打动别人,让别人也爱上。古村,她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是一种神韵,一种气脉,一种本初自然。我们说万物皆有灵,何况古村,她是自然之灵与人类的智慧之灵结合的产物。

我原本以为,古村都是一个样子的,那些牌匾、门楼、房屋,都是大同小异的。然而,当我最早开始接触以前省文联主席刘华老师的几本书《百姓的祠堂》《风水的村庄》《灵魂的居所》《乡村的表情》之后,我才知道,古村与古村是不同的,每栋房子也是有不同的故事的。再后来在这么多年的工作采访中也接触到很多研究和讲述古村的人,他们都以一种美学的角度、专业水平的解读,在向人们传播着古村之美。

宣传古村,需要宣传古村的“活法”与文化,宣传古村的人与事、雅与俗。

林清玄有篇文章题为《我似昔人,不是昔人》。今人与昔人何其相似,又有着何其莫大的不同。所以讲述古村,就要讲述今人与昔人,讲述今事与往事。从这些人与事之中,其实就构建了一个“场”,一个让人感动与敬畏的场。不论古井、牌匾、门楼、雕刻,其实都是这个“场”中的产物,这个“场”,便是“活法”,便是文化,是古村的乡土生活、公共秩序、文明生态、文化哲学,每个人都是浸润与其中的。把这个讲好很不容易,但这是能打动人的本质。

宣传古村,还需要宣传古村的复兴。

这就要涉及到古村面临的困境与危机。古村复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人去关心,而不是政府或学者或商家或志愿者的单体行为。我们要看到古村的美好,也要看到古村深陷的泥沼。并且还要看到,当传统的乡土生活、农耕文明不复存在,美好的田园乡愁不复存在,这个现象和背后的原因,又究竟是什么?

第三,如何去宣传?

我想通过几句大俗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句:深挖洞,广积粮,善称王。

做古村的宣传,没有一定的文化和知识功底,很难做好。我与大咖们聊得越多,有些东西就越有敬畏心,不敢随便下笔,生怕出错。比如我在朋友圈发金溪游记,会写到听导游和当地人讲的一些建筑解读和历史故事,毛静老师就会边看边给我勘误指正其中的一些史料差错。

写好古村,是门技术活、手艺活,得练,多看多学多积累,得把功夫打扎实,内容才会丰满靠谱,所以叫“深挖洞,广积粮”。

什么叫“善称王”? 媒体逐热点而活,大众逐热点而乐。没有特色的村庄,连传统村落都评不上,也难以引起现在口味挑剔的受众的高看一眼。你要学会挖掘和创造出第一,唯一,传播的信息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第二句:婆婆嘴,妈妈心。

常识是需要不断被讲述的,就像那个“18岁”的梗,即使整个朋友圈都铺天盖地在发18岁的青春照,但依然有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搞不清楚最初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个晒18岁的潮流。何况古村,是一个在网络上传播量可能不及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话题。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对教育有一个诗意的描述:教育其实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唤醒灵魂”,多么美好的表达。

中国古人也讲,君子有个使命叫“化民成俗”。教化,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

乡村的衰退消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所以我们作为传播者,去唤醒、去保护、去重建,也不可能是一天两天的,而是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像赵越胜在《燃灯者》中所写的周辅成老师,用微光照亮人心,他“所照亮的,有求善问道的莘莘学子,有漫游精神世界的读书人,也有辛劳于野的大众”。古村宣传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这操不完的心,念不完的唠叨,我形容为“婆婆嘴、妈妈心”。

第三句: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响惊雷。

这一点我特别想以金溪何源乡何源村的南宫琦的故事来做一个例子。南宫琦在何源,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文化地标,他从上海辞职回家乡,把老屋改建成“南园小隐楼”民宿,小楼虽是极简风格,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文化气息浓厚,已成为文青们青睐之处,经常有从网上看过他们的介绍被吸引过去的各地驴友、文友。虽然他在何源的乡村建设中困难重重,甚至连村民都不理解他,但他依然在一步步做着自己的努力。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里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究竟缺失了什么?

当我们在谈论传统村落、古村价值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所说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对于村民来说,有没有价值和意义?我们说乡愁在失落,乡愁没有寄托,但有人明确指出:乡愁是个伪概念!为什么!

太多的人心被功利心湮没了,没有了对美的追求,没有了对价值的正确认知。诚如李华东教授所说:古村,是因为我们需要她,需要才是价值。很多人以为自己不需要古村,会忽视那些不能以金钱衡量的价值。我们津津乐道的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一是村子确实有特点,二是这些确实有特点的村子遇到了有专业水平而且认真的团队才能评上。其余没有评上的,似乎就没有保护价值,面临无助甚至被拆的命运。

这里头还有一个矛盾,很多时候,古村的主人自己都不要她,我们认为有看头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村民认为并自愿自觉去传承传播的,要炒作出来了,有人去消费了,才会被重视起来。

那么宣传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可能应该去拓宽村民的认知,同时为村民的需求向外去拓宽道路。可以说一说婺源篁岭,起初也是藏于深闺不为外人知,开发者先对其进行整体的修复性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再选准“晒秋”这一特色民俗点,通过一次成功的媒体炒作,让篁岭晒秋成为了“最美中国符号”。晒秋的民俗很多地方都有,但现在宣传出去的,在全世界看来,就只有篁岭是代表了中国的。

因此,先慢慢打好基础,再选准爆发点一鸣惊人,我形容为“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响惊雷”。

第四句:雅俗共赏,傍大款,抱大腿。

依然可以拿篁岭晒秋来作为例子,他们在宣传中发挥了“墙外开花墙内香”的优势,借助国际性的海外媒体来进行宣传,被媒体界的大佬们都认可了的东西,能不好吗?

再比如金溪竹桥古村,在古村的大雅文化之外,与娱乐充分结合,借助网红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大牌效应火了一把,之后在江西的旅游宣传中,以一句“金溪,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加上一句“竹桥古村,爸爸去哪儿拍摄地”,就已经充分显示出这个地方区别于其他景区的独特所在。

让文化传播接地气,接人气,并借助大牌团队,借助明星人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称之为“雅俗共赏,傍大款,抱大腿”。

第五句:搭建桥梁,达成实效。

这里想说说我近期关注到的一个组织,深圳市古村之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促进中心,可能很多古村爱好者已经关注到了。它创立于2014年11月,是全国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网络,是一个以古村保护与活化为使命的非盈利公益型社会组织。由全国三十个省,近千县数以万计的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志愿者构成。古村之友认为全国数量众多的古村落的全面保护与活化需要一支深入到县的志愿者网络,通过发挥当地志愿者团队的在地优势,关注所在地区古村的状况。他们目前是已经形成了一个“互联网公益+新乡贤+复兴乡土场所重塑古村凝聚力”的运作模式,旗下的公益产品有新乡贤工程、好家风项目、古村扶贫项目、家史馆/村史馆修缮项目等,都是在网络上发起并进行传播,实实在在地去推动古村落保护,并达成实效。

总之,古村宣传需要走心,我自己家有一个经营云南农产品的网店,我们有句话说“敬天爱人,做大自然的搬运工”,把自然山果从山村搬到全国各地。其实古村宣传也是如此,做信息的搬运工,让古村走出深闺,让人们走进古村。多年来,我们香港商报在江西,也做过“江西风景独好系列报道”等很多文化方面的系统梳理和深度报道,其中不乏对古村的介绍,对江西赣州的白鹭村、吉安的渼陂古村、抚州的流坑古村等都做过推介,古村也会是我们今后会大力关注的选题。

文 / 香港商报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