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年年末的时候,总是年终总结和立新年flag的好时候,过去的一年,对古村之友来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熟悉古村之友的小伙伴知道,古村之友今年受到了不少支持和肯定。

2018年1月23日,《人民日报》大幅版面报道古村之友,为古村之友的志愿者们打CALL!

2018年4月,古村之友所作《村村有慈善和文脉:乡村振兴的善能量》一文,受到了中央党校的肯定,被收录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

2018年12月8日,《社区英雄》专访古村之友,在央视CCTV12播出,主持人张越深度对话古村之友,用影像讲述了古村之友的故事。

节目中,张越老师说:“古村之友帮助推动了300多个村子,而中国还有200多万个的村子。”

是的,中国太大了,上百万个村子,单单靠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帮不过来的。

但是,还好,我们身在一个拥有互联网的时代。

2015年起,古村之友以互联网为媒介,利用自媒体网络,链接起全国三十个省、近千个县市,形成数万的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志愿者社群。

因为互联网,古村之友让全国关心古村的人连接成社群。

 

而当“村村有慈善”遇上互联网,将会发生什么?

1

黄泥塘镇背座村,坐落于贵州省大方县,是一个原始偏僻的水族村落,水族是个善于歌赋的民族,素有“唱起歌,向江河流水”之说。而在这里,有一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老宅,它见证了当年水族人民围着铜鼓载歌载舞的盛世景象。

但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小洋房代替了传统的木质建筑,水族青年们纷纷外出务工谋生,老弱妇孺们留守村落里。

这栋曾经山歌儿悠悠的老宅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正房在苦苦硬撑了百年后,终是经不住风雨的摧残,在3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轰然倒塌。如今唯一剩下的一间厢房,也像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歪歪斜斜,等待圆寂。老屋里供奉的铜鼓,其中一只因管理不善,下落不明。水族的语言与山歌也逐渐被普通话和通俗歌曲所替代,水族文化在渐渐凋零,水族人心痛不已。

2016年,张会带领水族村民参加了古村之友举办的首届中国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发起了“拯救水族客厅,再现天籁之音”的众筹项目,正是这次的众筹,将这座本鲜有人知的偏远的小山村推进了大众的视野,不仅当地的人们看到了,外面的人也看到了。

新修缮的水族客厅如期落成

 

村里的男女老少可以聚在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起打糍粑、吃长桌宴、唱山歌。如果有游客来背座村做客的话,热情的水族人民也一定会用美酒、美食、音乐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们。

打糍粑

长桌宴

 

互联网为这个贫穷偏远的小村子凝聚了人心,带来了资金、媒体、多方专业资源的注入。

而2018年,大方县黄泥塘镇背座村也入选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

周寅,他本是浙江河上镇一名普通的副镇长。

2011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周寅认识到抗战老兵这个群体从此,他成了一名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遍访家乡,在杭州市萧山区找到幸存抗战老兵28位,为每个老兵建立档案,同时联合爱老兵网、多个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对生活困难老兵进行定期帮扶慰问和生活补助。

2014年10月,为展示抗战历史,他开始筹建萧山抗战纪念馆,义务讲座、义卖、报纸宣传,筹钱筹物,在区镇两级政府的帮助下,修缮了县政府驻地老宅,从全国各地及海外收集抗战物品资料数百件。

2015年9月,纪念馆建成开放,成为全国第一个民间众筹的抗战题材纪念馆,一年接待各类参观者五万余人。

2016年初,周寅决意将当年受伤美军飞行员住过的房屋,修缮成一座中美合作抗战纪念馆,继续动员社会筹款,联系古村之友将项目上线众筹网。

2017年元旦,中美合作抗战纪念馆落成开馆,在馆中展示大量援华美军的资料物品。

短短几年时间,凤坞村从一个“拐不进”的村子变成了“离不开”的村子,用乡村旅游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互联网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工具

仅仅靠古村之友一个团队的力量

是无法帮助中国上百万个村子的

为了帮助更多村子,古村之友目前已孵化出

全国首个

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的

移动互联网乡亲互助产品

“爱乡宝”

长按上图,随时联系家乡、随手帮助家乡

 

任何人都可以为家乡发起项目

筹集人力、筹集资源、筹集资金

你可以为乡亲们筹办一场“村晚”

或是给村里的故事出一本书

或是为家乡拍一部纪录短片

修缮古宅、传承非遗、复兴农产、开展教育……

在这里,筹集一批与你一样热爱家乡的人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