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晚烟含古巷,五更明月到书堂

    在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有一个省级传统村落东源村,有这样一个古书堂。村里先辈十分重视耕读传家,在元代就在本村建了一座书堂,后毁于明代倭患,在清朝康熙年间又重建了一次,东源村的先辈们自清末到民国,多次斥资修缮。

古书堂曾名“琢玉楼”,取《诗经.卫风》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名句。后来,为了勉励村中学子在“修身齐”的同时,心存高远立志,“治国平天下”,乡贤们便商议改名为“心远堂”。

古书堂还有一个关于“樟树书神”的传说。在逢年过节或者临近考试之时,周边十里八乡的许多家长们都会来拜拜这棵古书堂附近的樟树,祈愿家中的学子学业有成。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这棵大樟树突然枝叶枯萎,村民们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救回大樟树。就在这时,元宵刚过,远在千里之外的闽南泉州城张员外家来了一个年轻的教书先生借宿,教书先生自称姓“章”名“木神”,是福宁府东源大岭头人。

让张员外意外的是,这名“章先生”并不要报酬,却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只教三年,三年中不见外客,三年后不得强留;二是要自己居一个房间,什么人都不准进。”张员外都答应了,先生也留下来。他教得耐心,张公子也读得专心,学识日益渊博。

过了三年,虽员外一家极力挽留,但“章先生”依约告辞,且分文不收。没多久,张公子就中了一甲进士。张员外和张公子忖着先生恩德,就备了一份厚礼,命人挑着盘担,千里迢迢寻来东源感谢老师。可到东源大岭头一问,根本没有人姓章,张公子失望地私下张望,只见一棵已经枯萎的大樟树长在古书堂旁边,树干的模样竟与“章先生”衣服上的花纹一模一样,张公子恍然大悟,连忙设供参拜。说来也怪,从那以后樟树又转青成活了。人们这才知道樟树神托身去泉州教书,从那之后这棵树被叫为“樟木神”,每逢初一、十五,亦或学生升学,家长们都要来这大樟树下焚香祈求 “逢考必过”。

时光深处诉流年。随着城市改造变迁,如今的心远堂,大门上的牌匾已不知去向,两扇破旧的木门紧闭着,夕阳的余晖照在门楣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推开大门,展现在里面的是一副破败的景象,书院的房间的墙面上还贴着上世纪70年代的报纸,据老人们介绍,这是当年村里扫盲班留下的印记。

而现在,这间曾经“衣冠朴素儒林重,人文荟萃盛于斯”的书堂,这间曾经培育过“百里名臣”吴国宾和霞鼎泰苏维埃政府主席吴成的书堂,由于教书功能的不再,变得颓败不堪,彷佛进入暮年的老人。人们在重视“书神”的同时,也渐渐遗忘了这间为“书神”而建成的书堂,遗忘了书堂内的朗朗书声和堂内那块据说能够给学子们带来“高中”好运的“才近一石”的神奇石头。

村民们希望能留住这“水风相涣尽文章”的古书堂,让古书堂恢复当年的辉煌。“留住心远堂,不仅是留住一栋老宅,更是为了传承乡村传统、重塑乡村精神、推进乡村治理,让读书明理、崇文重教、遵德尚法的仁风得以弘扬。”陈枫,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一位处级干部,2015年7月,他到东源村蹲点调研,是修缮心远堂的发起者之一。他说,心远堂已是风烛残年,如果再不抓紧抢修,这个老房子很有可能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我们今天倡议推进东源村这个古书堂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目的是要设置乡土历史文化展览馆和乡村图书室,还原乡间生活场景,浓缩乡村传统记忆,营造“读书明理、崇德向善,循法而为”氛围,弘扬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绝不能再用“楼房一片去取代蛙声一片和书声一片”了!

“我们一直都想修复心远堂,但作为一个贫困乡村,只靠村里的力量肯定是无法完成修缮的。”东源村的村主任吴国金说,“希望大家能帮帮我们留住村民们的回忆,留住乡情乡愁,不要让乡村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