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ノ,大家好,这里是“古村之友”公益故事频道,欢迎各位今晚的收听。

我最近在看到了这样的一张图片

每次看到这样的简洁却又很漂亮的图片,我都很羡慕,想知道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那不是我独一无二的故事”

之前有被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一切现实的因素,那么你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三个字——漫画家!!

这个想法在我心里很久了,从7岁开始接触漫画,我就喜欢上它那种在各各格子里,用图像和文字表现的方式。

7岁的我到现在21岁的我,有过很多想要记录、想要刻画下来的时刻和人。遗憾的是,现在21岁的我并不是一个会画画的人。

几年前,我想过认认真真学画画,各类的书籍、画纸、画具买了不少,也去上过几节绘画课,可我却发现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画面、形象来表现我所想的东西。也许你会说看看别人怎么画的,你就怎么画呗。如果是这样,那出来的又怎么会是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呢?

“黑板上怎么画,你就怎么画”,这句话其实我记得很清楚,是小学三年级时的美术老师告诉我的。我出生在一个农场,在那里人们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微乎其微,两个星期才会有一节美术课。上课铃响,老师走进教室,就翻开手中拿着的画本素材,照搬到黑板上,然后转身对我们说,“这是今天的上课内容,你们照着画一下,下课交”。

这样的方式,我不知道与多少人和我一样,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的年龄接受这样的“照搬”教育模式。

 

“如果这样,我是否已是个漫画家”

所以在今时今日,看到“十八线工作室”—— 一个由两位年轻人组成的文化创意团队团队所提出的给河南省信阳市山区里的郝堂村构建“豆本创意课堂”的计划后,我就在想,如果9岁的我接受的便是这样的艺术教育方式,现在的我是否已经走在一个漫画家的道路上了呢。

我知道,你现在在疑惑“豆本创意课堂”是什么?它真的会给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带来这么大的转变吗?

“豆本”,其实又叫“迷你书”,高56mm,宽46mm,还没有一个成年人的手掌大,一本豆本书有8页,如下图所示↓↓↓

你会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小的本子来做绘画工具吧?只要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想想就会懂了。

在我们所接受的美术教育中,给我们的美术本,至少都会像一个iPad那么大,或者更大,可我们却常常感到无法下笔对吧?

在大人们的想法中觉得,给孩子大张的白纸,就相当于是给了他们更多的创作空间。可他们忽略了一个客观的条件,并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们是没有掌控画面的能力,无法填满那么大空白,所以当孩子们面对大大的白纸时会不知所措。

相比于大幅的画纸,孩子们更容易把“豆本”填满,从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因为“豆本”打开便是个连续的纸张,这样的设计也是在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暗示他追求画出一个小故事,而不是单个的形象,可以锻炼到孩子在思维、表达上的一个连贯性。

“十八线工作室”尝试着给郝堂村里小朋友画豆本,小朋友的表达是很直接的,喜欢就会表现出来。在那之后,村里的小朋友天天都会问,“什么时候可以再画豆本呢?”

在小朋友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对金钱、物质的渴求,这么东西对他们来说很可能还不如一句“你做得很好”,一个小红旗、小红花、小印章来得开心。

所以为了鼓励小朋友,“十八线工作室”收集了小朋友创作的豆本,在当地和微博上举办了“豆本展”,展示他们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也会永久的保存在郝堂村。

(《万物几岁了》,吴昊,9岁)

(《一个鸡蛋的故事》,张自然,10岁)

(《花开了》,杨馨妍,11岁)

 

“我们不能剥夺他们靠近梦想的权利”

在郝堂村这个山区村里,因交通闭塞,与外界的联系并不多,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还是它们最初透彻、清灵的模样,这里的村民、孩子都是他们原本淳朴、厚实的模样。

在这里,这个闭塞、美丽的山区里喜欢画画的孩子也许已经有成为“漫画家”“画家”这样的想法,可他们也知道这里的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目前还无法承担起这份梦想的重量,可难道这样我们就要忽视、剥夺接触、靠近这个梦想的权力吗?

郝堂村的小朋友们需要你,需要你向他们伸出手拉一把,也许你再用力一点,他们就走进了这份梦想。


该项目为首届中国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复赛项目之一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以回顾该项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