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会,水族众筹的发起者,2016年7月任黄泥塘镇党委副书记,在黄泥塘工作生活的短短几个月时间,我看到了这个古老偏远的水族村落在时间长河里被划下的道道伤痕,让我不禁想要抚平它。

黄泥塘镇背座村,坐落于贵州省大方县,是一个原始偏僻的水族村落,水族是个善于歌赋的民族,素有“唱起歌,向江河流水”之说。而在这里,有一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老宅,它见证了当年水族人民围着铜鼓载歌载舞的盛世景象。

据村里的老人说,老宅的主人郭老先生和太太当年就是因唱山歌而演绎了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

郭先生与其太太二人一开始便是因山歌而结识,那时英俊的郭先生,家境十分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卖为生,在那段枯燥乏味的时光里他喜欢以唱山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有一日,郭老先生担柴路过一栋漂亮的别院,听见楼中传来女子天籁般的歌声,仰头一看,见一美丽的小姐在阁楼上依窗而歌,郭老先生便和小姐对起了歌,两人一见钟情,却受到了家人的阻碍。

郭先生岁出身贫寒,但祖上却传下了两个铜鼓,一公一母,青铜锻造,周围有龙、凤、青蛙等图案,云纹古朴,庄重威严。对水族人民来说,铜鼓是权力、财富、图腾崇拜的象征,也是他们心中的神,他们的认为,谁要是能摸摸铜鼓,围着它唱歌跳舞,它便会给人带来好运。不被家人所认可的二人便带着铜鼓私奔,最终在背座村安家落户,过着牛郎织女般的恩爱日子,子嗣绵延,成为当地的大家族——郭家寨。

郭老夫妇婚后因酷爱唱山歌,成了当地有名的歌师,教本村的适龄青年学唱山歌,让他们以歌会友,以歌定情。老人向我透露道,那时逢年过节,屋子里都会传出天籁般的山歌和嬉笑玩闹声,特别是婚庆期间,最多的时候有500多人在一起对歌,男女双方两家要围着铜鼓进行对歌比赛,且还必须分出胜负。那时婚礼期间灯火通明,山歌斗得那叫一个尽兴,不知对出了多少对郎情惬意的小情侣,也不知演绎了多少经典传唱的爱情故事。

但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小洋房代替了传统的木质建筑,水族青年们纷纷外出务工谋生,老弱妇孺们留守村落里。

这栋曾经山歌儿悠悠的老宅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正房在苦苦硬撑了百年后,终是经不住风雨的摧残,在3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轰然倒塌。如今唯一剩下的一间厢房,也像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歪歪斜斜,等待圆寂。老屋里供奉的铜鼓,其中一只因管理不善,下落不明。水族的语言与山歌也逐渐被普通话和通俗歌曲所替代,水族文化在渐渐凋零,水族人心痛不已。

他们希望留住这个供奉着水族铜鼓、曾经山歌悠悠的老宅,让它恢复当年的盛况。

对水族人而言,留住老宅,不仅是留住一栋木质结构的房子,更是留住多年传承下来的乡村传统,更是留下水族铜鼓的家,更是留住当年山歌绕梁、天籁和音的盛况,更是留下即将消失的水族非物质文化,以及水族的精神、自信心、凝聚力。

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郭老从腰包里掏出用皱巴巴的手帕裹得紧紧的一扎10元、5元、1元的钞票,坚定地说“只要能够修复这座老宅,我带头马上捐款!”

“我们一直都想修复这座老宅,但作为一个边远落后的一类贫困乡村,只靠村里的力量是无法修葺完善的”,水族群众郭龙艳说,“恳请大家帮帮我们留住这栋风雨飘零的老宅,给水族铜鼓一个家,圆我们一个民族梦,不要让水族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送。”

目前,我们水族村民的计划是将老宅修缮改造为水族文化客厅,为水族铜鼓找个固定的栖息之地,为水族山歌搭建一个载体,打造一个水族文化产品的展览厅、水族迎客厅、文艺创作展厅和山歌对歌厅等。

修复这栋老宅总共需要21.78万元,郭老先生的后人捐出了500平方的老宅地基,村民张会的父亲捐出了修复老宅的部分主体木料,村民们更自发筹集资金,政府方面也愿意出资5万元,但这仅仅是杯水车薪。

因此我带领水族人民参加首届中国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成为此次大赛的47个项目之一,向社会各界发起众筹,拯救水族的文明。

修复一栋乡村古宅,便是修复一个故乡情结。不要说,这里不是您的家乡,不要说,这里没有您的宗亲。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天您帮助水族同胞留住老宅,明天别人也会帮助您留下您的“老宅”。


该项目为首届中国新乡贤公益创业大赛复赛项目之一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以回顾该项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