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区青年报》报道了广东省一位潮汕青年的故事,主人公叫林学进,他是古村之友新乡贤,是“小书院,大村落”公益活化项目发起人之一,还坚持十年资助一百多个孩子上学;援建泰北密窝华文学校;帮扶潮汕边远山区学校……他还有个外号叫“大树老师”。他到底有怎样的故事?

 

以下内容来自《特区青年报》

微风习习,古巷交错,古榕葱郁,鸡犬相闻,外户不闭……正值大暑节气,甫一进入汕头澄海程洋冈的古榕大道,却让人感觉格外舒服。狭窄的村道上,车辆文明礼让,行人相互问好,似乎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其实,在数年前,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这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连带着它所承载的乡村文明,随着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似乎只能在不可避免的颓败和落寞中销声匿迹,直到一场特别的“遇见”改变了它的命运。

2015年,一名从小在程洋冈长大的青年林学进回到这里,发出了“小书院,大村落”公益活化众筹,呼吁抢救逐渐消亡的古村文脉。从饱受质疑,到一砖一瓦修复起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他的付出让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参与到古村落的活化行动中。

△杏园书屋一角

如今,这座建于宋初的千年古村的修缮活化之路仍任重道远,但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林学进抛出的这块“砖”正在逐渐引来一块块“美玉”,让程洋冈这座千年古村落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行动中,日渐焕发出美丽乡村的新风采、新气息。

“守护古村的初心是想让下一代知道自己的根在哪,淳朴的民风是最好的教科书。”

说起林学进,更多人记住的是“大树老师”(下称“大树”)的称呼,因为从事教育近二十年,他留给学生的一直是坚强、乐于奉献的大树形象。从2008年开始,“大树”就开展了各类公益教育活动:到贵州支教,坚持十年资助一百多个孩子上学;援建泰北密窝华文学校;帮扶潮汕边远山区学校……而之所以发起古村落公益活化项目,既缘于从小形成的对程洋冈的情感让他对古建筑渐渐消亡现状的痛惜,也缘于从事教育过程中带给他的启发。原来,有一次组织学生到台湾游学,当潮籍学生和台湾学生交流时只能勉强回答出几道美食,而且对家乡历史一无所知时,“大树”很诧异。

“我开始意识到‘根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只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对自己的家乡、家族有了认同感,才能更好地明白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大树”说。他认为,程洋冈的村规民俗、邻里礼仪、家庭训教,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现在的学生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出现社交障碍,很多都是因为文化传承的断层、断代。

“出国游学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但只有了解‘根文化’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我守护古村的初心是想让下一代知道自己的根在哪,淳朴的民风是最好的教科书。”他补充道。

“这个公益活化项目只是‘抛砖引玉’,我希望有更多的力量一起来守护起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2015年,曾参与过冠山书院规划和前期图纸设计的“大树”在程洋冈村租了一间房子进行实地调研。调查中他发现,程洋冈是个崇文重教的村落,家教式的私塾几乎分布全村各个角落。现存书斋遗址有40多处,如杏园、梅园、柏园、松园等。其中建于清咸丰三年,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的杏园书屋最具代表性,但其因年久失修已残破不堪,昔日景象早就荡然无存。房屋被分割成若干部分,有的作为公共场所,有的成了村民住家……“书院是最能承载乡愁的地方,所以我把古村活化的第一站放在了杏园书屋,修缮后打造成开放性空间,让更多人能够体验‘诗意家园,乡愁归宿,共享古村’。”他说。

2016年初,“大树”一边在网上发起“小书院,大村落”公益活化项目的众筹,一边开始与杏园书屋的八户屋主沟通,签订长期租用合同。

△恢复生机的杏园书屋

租下书屋后,“大树”开始进驻其中,为了把保存完好的一砖一瓦挖掘出来,按照历史记载的位置、图样画设计图,尽管当时里面没水没电,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根蜡烛,但凭借着对古村活化的一腔热血,他一待就是三个月。他回忆说,当有一天他突然拿起锤子就往天井两侧的石质门匾开始凿打时,前来围观的村民纷纷上前阻止,说:“你这是要来帮我们修房子,还是要来搞破坏?”原来,史料记载那两块石匾上分别刻有“浇花”“试茗”的字样,可是现在却看不到了,经过翻阅大量史料和现场观察,他确定这几个字就藏在水泥后面。

在“大树”的耐心解释下,村民们虽一脸狐疑,但也没有再阻拦,当他从水泥中凿出几个大字时,村民们连连点头信服了,也开始认可和支持他的工作。

而此时,虽然线上众筹的资金对于整个修缮工程来说微乎其微,但因众筹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却开始多了起来,他们有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琛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俞坚教授、汕头大学长江设计院陈志民教授等。“这个公益活化项目只是‘抛砖引玉’,我希望有更多的力量一起来守护起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大树”说。

经过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和各方热心人士的帮助,杏园书屋的修缮终于在2017年年初完工,并向市民免费开放,不定期开展琴棋书画雅集、潮汕民俗文化展示、青少年潮文化普及等公益活动。

“我要守护的不仅仅是这座千年古村的建筑,更是传递一份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的淳朴情谊。”

随着古村活化公益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程洋冈,“大树”还创作了一系列带有程洋冈特色景点的文创产品。他说:“我要守护的不仅仅是这座千年古村的建筑,更是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的淳朴情谊,让住在这里的人共建美丽乡村,让来到这里的人寻找到一处乡愁归宿地。”

有了杏园书屋这个成功的案例,“大娘巾医史馆”项目进展相对顺利。大娘巾医科从明正德年间蔡敏斋开始祖传,迄今已有四百多年。传承“大娘巾”“明德惟馨”的精神,让海内外乡亲了解家乡历史、寄托乡愁,这是“大树”筹建医史馆的初心。2017年10月,项目一经发起,就得到众多乡亲的大力支持,村民蔡礼彬无偿捐出“卧云小筑”作为医史馆馆址,蔡仰颜、郑锡伟、蔡亿华、蔡晓丹等海内外乡亲纷纷捐钱捐物……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寻回了流失在外80多年的“卫生馆”匾额以及散失世界各地的医书、药方、印鉴等珍贵展品,医史馆得以向市民开放。

△林学进在八角亭修缮现场和工程负责人讨论修缮方案

而对于仅剩一节残垣断壁的八角亭,其修缮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亭子遗址在爱国实业家薛同泰故居“中宪第”的后通巷,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客居程洋冈时曾与薛同泰、蔡云松雅集于此。鉴于亭子意义深远,虽然困难重重,但“大树”仍在村里挨家挨户地寻找八角亭的蛛丝马迹。最终,在遗址旁边的一户人家的杂物堆里,他翻出了八角亭的横梁等零散的构件。“八角亭建于民国初期,虽然这些构件经历了拆卸、搬迁、尘封,但上面的雕花仍然栩栩如生,非常精美。”“大树”介绍。有了这些构件,他再次召集了专家组的帮忙,拟定更为科学的修缮方案……

随着沉睡的千年古村一点点被唤醒,这里的村民也享受着古村活化带来的福利。他们也自发地加入杏园书屋、大娘巾医史馆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中。澄海区委区政府也对古村的活化给予了大力支持。“接下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大树”充满信心地说。

“你看,现在只要你在村道上遇见迎面而来的车辆,他们都会让行,邻里之间友善相敬,晚上门不闭户……这些都是古村文明沉淀下来的结果。”“大树”津津乐道着千年来形成的乡村文明。

相信随着汕头市委市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汕头乡村记忆工程的推进,程洋冈这座千年古村一定会焕发出越来越好的文化气息,越来越美丽。

本文源自《特区青年报》,记者:张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