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善能量是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通常人们会更容易理解乡村振兴中的政府力量和产业力量,而很容易会忽略掉乡村中互帮互助、精神激励、激发群众斗志等方面的善能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日渐深入,乡风文明成为了该战略中的重要部分,乡风文明的建设除了过去习俗中的宣教、奖惩等手段外,更有效的是形成能激励当地群众广泛参与的公益慈善项目。

历史上优秀的乡村,几乎都有公益慈善的传统和机制,比如传统的义庄、善堂、义仓,以及由村民集资修建的文脉建筑、庙宇等一系列具有公共价值的项目。乡村振兴中越早进行公益慈善制度的善能量安排,甚至先于政府力量和产业力量,这对乡村振兴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有很大的帮助,公益凝聚人心,进而共享共谋发展,美德和凝聚力是乡村振兴中无形无价的生产力,越早布局越利于乡村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成都慈惠堂

存心善堂

乡村中有哪些凝聚人心公益慈善的内容

公益慈善的根本价值在于凝聚人心,形成美德,因此村庄里的公益慈善项目应以广泛激发本村村民和外出人才参与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捐款捐物。那么哪些公益慈善项目能广泛调动群众的参与性呢?

首先,村志、村史馆、乡贤馆一类有关村庄集体记忆和集体荣誉的公益项目,有可能形成这样的效果。每一村民都将以了解本村历史、弘扬本村文化为荣誉和责任,村民们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对村庄优秀先辈的学习,梳理出村庄优秀的精神和乡风。

2017年末,古村之友发起家(村)史馆项目,目前仍有地区项目在筹款中

查看 / 支持冯家湾村史馆项目

查看 / 支持麻城河文化陈列馆项目

其次,依托村小连接起村小毕业生,为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兴建乡村图书馆,为他们提供课外优秀的传统文化、世界名著等课外经典读物,从小学习深厚的人文底蕴,这几乎是每一位从乡村走出去的学子的共识。能为陪伴童年的小学母校捐一座村小图书馆,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同时通过共同参与一件公益慈善而加强交流,共同关注家乡发展。

除此以外乡村还有大量如助学、养老、环保等公益慈善项目,都可以成为广泛动员和凝聚村民和外出人才的办法,每人通过一点小小的爱心最后汇聚出满满的正能量,这是巨大的共赢。

乡村公益慈善呈井喷之势

尽管我国仍有一些乡村处于极度贫困之中,可能谈公益慈善为时尚早,但这一比例现在已经非常少了,绝大多数乡村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基本实现了温饱。更为有利的是,大量三四线城市的乡村在过去30年平均输出了近30%的人口进入城市,其中还有一批上了大学或者经商、兴办企业的优秀人才,哪怕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只要他们有心,捐资数百元进行村庄公益慈善建设都不是太大的难事。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村民,尤其走出去的人才都是爱家爱乡的,他们希望被组织起来为家乡做贡献,尽管他们不能再回到乡村从事生产活动来帮助家乡,但通过捐资捐物的形式帮助家乡是容易做到的。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镇长周寅,通过互联网众筹,成功地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建起了抗战纪念馆,出版了村史书籍,并且成为了转身为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过去几年,我们经常看到批判春节期间乡村豪赌、乡村办酒铺张之风,一方面说明民风滑坡,另一方面也说明村民在不知道如何将钱财花得更有价值。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和组织村民和外出人才懂得,将钱花在有助于村庄发展的公益慈善事业,是更有价值和令人尊重的,用善能量的正气去改变乡村的不良风气。

互联网让村村轻松组织做慈善

前面讲了公益慈善的善能量的重要性以及具备的现实基础,但仅有这两项仍是不够的,公益慈善行为的关键难点在于组织,如何组织起广大村民和外出人才一起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村民世世代代居住在本村,并有族长或者德高望重的乡贤振臂一呼,或者敲锣打鼓就把村民挨家挨户组织起来。

可是现如今的城市化让很多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进城了,加强没有太多共同的生产生活关联,乡村已经不再能靠敲锣打鼓组织起来了,而互联网的出现克服了这一困难,并且可以更加有效的组织起广大村民和外出人才为村庄做慈善

具体的办法是,每个村庄的村委会或乡贤,都可以去互联网公益平台去发起公益众筹,将生成好的帖子和二维码在村民间、小学校友间一传十、十传百,形成聚合效应,每个参与的人都会为给家乡尽了微薄之力而留言转发,参与的人数也将如原子弹一样快速发酵酝酿出巨大的能量,当全体村民都为所在村庄做出集体努力的时候,其散发出的美德也定能感染更多媒体、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助力。

截至2017年,古村之友面向全国公益孵化200余名新乡贤,涵盖祠堂、书院、非遗、出版、老字号、乡土农产等多个方面,在公益互助中众筹款项上千万。

政府如何将村村有慈善的力量规模化放大

乡村由于其人才流失,信息鼻塞,理想的状态是每一个村庄自发开展慈善公益行为,但现实情况下这已经变得很难了,这需要县乡一级政府在组织动员、积极引导、资金激励等方面推动村村有慈善这一事业。

具体的做法可能有:

(1)政府集中组织村两委学习和了解这一事业的价值,开好动员大会和解答工作,遴选出一批积极的村庄作为先行示范;

(2)在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上,政府提供一定同步配捐资金,比如村民和外出人才每捐3元,政府同步配捐1元,以激活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3)对开展慈善项目优异的村庄给予表彰,配套更多的政策资源给到这些风气正、人心齐的村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关键在人和。

我们将政府深度参与和推动的村村有慈善事业,称之为公益PPP模式,这一模式的创新和有效性也将为政府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有了慈善的村庄将发生哪些连带的正效应

尽管每个村庄的公益慈善项目通常金额不大,但是其参与性广、社会教化性强、并通过公益慈善正风气、凝人心、广结善缘等特点,其引发的综合效益是不能估量的,一旦形成善的滚雪球效应,经济发展是顺带之事。

往往这样的村庄会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通过媒体的推广免费为村庄做了广告,村庄相关的产业、旅游行为也就顺带被推广出去了。同样这样村庄的乡风正气又会成为社会道德、治理的教育基地,成为临近乡村学习的榜样,这股精神激励也是不容小觑的。

 

古村志愿者在当地推动公益项目,媒体跟进报道

有了这样的基础,乡村的人才回归,乡村教育的文风,乡贤的积极涌现都是随之而来的结果,一个和美蒸蒸日上的乡村振兴局面就形成了。

结语

乡村之于城市的优势在于其和美的乡风和浓郁的人情味,而不是与城市比拼产业和富裕,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必要的,所以乡村振兴的路径和城市发展的路径是有差别的。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经验是先发展经济,后解决社会问题,而在乡村最起码应该是两者并举的路径。

如果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当前在中国,开展村庄开展“村村有慈善”是比开展“村村有产业”行动更容易见到效果,通过公益慈善凝聚人心、整合资源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这样的产业路径更容易成功,所以村村有慈善理应尽早布局,并成为乡村振兴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美德和凝聚力是无形无价无休止的生产力,这理应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而他的抓手就是——村村有慈善。

文 / 古村之友 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