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春节回家,你是否看到儿时玩耍的老宅

现在是否已杂草丛生,风雨飘摇,无人问津?

村里的孩子们都长大了,离开家乡去读书、工作

而老宅只能静静呆在那里

目睹着四季变化,直到它坍塌

 

你是否想为老宅做点什么?却感到无从下手——

 

不用担心,古村之友教你如何轻松为家乡修缮古建筑。

 

修缮古建筑面对的诸多难题,古村之友为你一一解答。

 

难题一:修缮古建筑的资金从哪来?

 

 

在农村,每当村里有修路、修祠堂等涉及集体利益的活动时,村民都会采用众筹集资的方式,每家每户出一份资金来填补村里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而如今,互联网让众筹变得更加简单。无论游子身处何方,他都能利用互联网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能够让散落在各个地方的游子们通过这一众筹事件连接起来。

 

为了帮助更多想要为家乡做好事的新乡贤们,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新乡贤,古村之友为大家提供了新乡贤互联网公益大数据平台。

 

扫码进入新乡贤公益筹

点击“我要发起”,你就能轻松为家乡的古建筑发起一次公益众筹行动。

 

 

难题二:修缮之后如何利用古建筑?

 

有了资金以后,修缮并不困难,但困难的是修缮好的老建筑该如何利用。只有对老宅加以利用才能焕发老宅的二次生机。

 

老宅如何利用?以下几个案例也许会给你灵感。

 

危房如何变成抗战纪念馆?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镇长周寅,通过互联网众筹,他成功地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建起了抗战纪念馆,出版了村史书籍,并且转身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2014年周寅到村里去,就发现了抗战时县政府的旧址,老房子有一百多年历史,面临着倒塌和拆除的危险。

 

周寅看到老房子里面堆满了垃圾,还有一处开始倒塌,里面的楼板这些全烂掉了。但看外面雕花这些还是非常好,抛开这个抗战旧址来说,这个古建筑还是有保护的价值。于是他觉得一定要把这老房子抢救保护下来。

 

(右一:周寅)

于是他通过众筹的方式,联合当地媒体的多方宣传,自己去学校里开讲座。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9月,将老房子修好,建成全国第一个由民间众筹开办的抗战纪念馆。

 

(开馆当天)

 

点击链接看周寅如何将危房建成抗战纪念馆?

凤坞,一个普通山村的众筹振兴简史 

 

荒废的炮楼如何变成艺术空间?

 

毕业于广州美院的梁镰芝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画家,他本可以在商业艺术领域大有作为,却跑到广州从化的一个钟楼古村租下一栋炮楼,花了六七年时间,投入二十多万,改造成一个艺术空间,举办艺术课堂,成为当地古村之友牵头人,推动古村重新焕发生机。

 

(梁镰芝)

 

2011年,在一次跟随广州文博专家的参观学习中,梁镰芝来到一条仅住着一位老人家的古村落——广东从化区的钟楼古村。这是一个清朝咸丰年代的村子,目前是从化保留最为完整、体量较大的村落之一。

 

钟楼古村有一座炮楼,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高建筑。在日本侵华的战乱年代,炮楼的西角曾被大炮摧毁了一小部分,所幸造楼时比较讲究,只伤皮肉,未动筋骨。或许是因为“命不该绝”,炮手在瞄准时因毫厘偏差,才得以保存下了从化三宝之一——钟楼炮楼。

 

机缘巧合之下,他成功租下这里。自梁鐮芝入住钟楼古村以来,他积极地为钟楼古村的保护奔走相告,而他本人前前后后也为古村的维修投入了二十多万元。

 

在他的努力下,一个荒废的炮楼变成了一个开放的艺术空间,让炮楼焕发了二次生机。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他如何把炮楼变成艺术空间

他在一座荒废的古村炮楼里面住了8年,走向了抽象绘画的无边疆野

 

地坑窑洞如何变成乡村旅游地?

 

李本池是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客座教授,也是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与景观工作室的设计总监和负责人。

 

他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什社塔头村,19岁就远离家乡出外求学,在西安美院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之后从事景观设计工作。2003年,他选择在深圳大学继续深造,学习建筑学专业。这一深造,就留在了深圳。

 

每年回乡探亲,看到废弃的地坑窑洞已经变成村里的“垃圾场”时,李本池心里很不是滋味,心里一直盘算着重修老宅。

 

2015年至2016年春节期间,他经过多次修整,敲定了设计图纸,填平、重建、改造、加固、翻新……施工期间,他用黄土将原先堆满垃圾的地坑院填平,一座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在原址上平地而起。他将这座院落取名“本园”,寓意本真、善美。他在小楼前开辟了一方田园,深秋时节,满园菊香扑面而来。

 

(本园建成后)

 

田园左侧的一方平台,既可以供孩子们嬉戏玩耍,又可以作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舞台。他还在田园右侧布置了木几和条凳,闲来喝杯茶,聊聊天,自是一番惬意时光。移步本园,随处可见红砖青瓦铺就的道路、竹木搭建的围墙、石磨盘做的圆桌,黑陶容器等一些旧农具、旧物件被充分利用为装饰物,让人啧啧称赞。

 

(邀请村民在本园表演)

(在本园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本园通过自身的影响让乡村文化回归和复苏,让当地群众寻到文化的根脉,得到了当地政府、社会团体与村民的认可,从而激活人们对身边息息相关的古村落民居的文化认知和保护意识,这种以新带旧的保护方式也是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而李本池也正准备利用本园附近10处废弃地坑窑洞继续重塑陇东传统民居的古朴风采,发展乡土文化,把家乡打造成乡村旅游地。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深圳大学教授如何返乡建成人人向往的园子?

 线上大课|深圳大学教授返乡,把地坑窑洞打造成旅游目的地

难题三:修缮之后古建筑如何运营?

 

 

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槐东村有一个“金兰书院,现在是一座藏书上万册的古朴乡村书屋。你可能不会想到,半年前,它还是村里一座破旧的祖祠。从不起眼的老祠堂到书香四溢乡村书院的“蝶变”,背后是一群热爱乡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槐东人的梦想与付出。

 

这群热心公益的槐东人将老祠堂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计划打造成文化书院,为村民营造一个书香之地。

 

 

书院建成以后不仅为村民提供一个阅读的好去处外,还定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他们通过‘互联网+线下活动’,引领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传承美食文化,“南洋人”推出了《舌尖上的莲下》系列美食推介,书院还相应举办了特色美食品鉴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此外,书院还举办了金兰笔会,做粿、钩花等民俗体验、故事分享会和名医义诊等活动。

 

(猜灯谜)

 

(学钩花)

 

(学做粿)

 

(美食品鉴会)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金兰书院的蝶变故事

“南洋”新春故事: 从一座乡村老祠堂到文化书院的“蝶变”

 

 

看了这么多的案例

如果你也想修缮家乡的古建筑

那就快向我们报名吧

(扫码报名)

 

 

 

你家乡是否有这样的古建筑?

修缮古建筑是否遇到难题?

对于古建筑的活化,你是否有新的想法?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编辑 /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