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于做当事人的口述历史,却很少有人研究过当事人缺席的情况下如何做口述历史研究。我希望能借此机会,探索一些经验。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奢望,在记录乡村工匠故事的同时,让他们得到关注,并连接国内优秀的设计师和杰出匠人,让乡村匠人在市场经济时代找到新的生存机会。

——李远江

谁缺席了
父亲

他是我的父亲,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匠人。去年4月,他因病去世,终年69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月里,我带着女儿通过微信听他讲他和整个家族的往事。女儿当时只有七岁,还没有写作能力,但她把爷爷讲到的每一个亲人都记录下来,绘出了自己的家族树。

彼时,父亲体内的癌细胞已经无法控制,他每天服用两次盐酸吗啡,每次的镇痛时间只有20分钟。然而,当我们聊起往事,面对孙女的追问,父亲很开心,他每天都拿着手机,期待着孙女快点放学。

母亲说,祖孙聊天的时候,父亲似乎完全忘记了疼痛。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主角。他是我的父亲,写下他的生命故事是我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父亲不仅仅属于这个小家庭,他也是过去70年四川乡村社会变迁的亲历者。

匠人

如果没有大饥荒,我的祖父就不会饿死,父亲就有机会通过上学跳出农门。但历史没有如果,14岁丧父,家徒四壁,他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善言辞的他免于饥饿的唯一途径是成为手艺人。但他没有钱财拜师学艺,只能“偷师”学艺。父亲悟性很高,他很快就成了口碑不错的石匠、木匠、篾匠和泥瓦匠。

父亲曾经历过民国时期典型的乡绅社会,也是现代社会转型(尤其是现代教育)的亲历者。他亲眼目睹了初级合作社的成功与人民公社的失败,我祖父在大饥荒中的不幸直接改变了他的命运。城乡二元体制让父亲失去了招工进入城市的机会,普遍贫困的影响使得父亲外出务工的限制不断加大,最后只能给本村村民服务,家庭收入也一度锐减。

后来的改革开放给父亲一个自由的市场,他拥有了更多的机会。面对同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抬高价格,父亲固执地坚守工匠精神,使得他的口碑远播,竟有客户百里之外慕名而来。

他曾尝试过很多创业项目,蛋鸡养殖、肉兔养殖、种桑养蚕、种植果树、提炼樟脑、温室育种,每做一样他都努力钻研,都能做到最好。但对市场的无知,加上政府的缺位,种种尝试都遗憾收场。90年代,大量工业制成品进入乡村,匠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父亲不得不放弃一个自由工匠的生存方式,进入中学做临时工,后来成为物业管理公司雇员。

父亲之后

当地农村工匠一般都进城务工

传统工匠的生存方式不复存在

父亲的故事与脚下这片土地,与当地的文化传统,与农民特别是农村匠人的历史紧密关联。因此,我试图透过父亲的人生,看到他身后更广阔而又具体生动的社会面貌。
项目成果:
1、图书《一个匠人的生命故事》,正式出版或结集印刷;
2、口述影像档案,剪辑成记录短片用于公映或网络传播;
3、家史案例分享,现场培训或线上传播。

支持李远江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记录这份生命故事

可扫以下二维码哦

了解好家风联合筹款资助计划详情

请扫以下二维码

 

 

撰文 / 李远江

编辑/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