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样一句诗含在嘴里,还未念完,心头就已经先带上了一股江南的温柔。

姑苏,既是苏州。

 

这是一座水做的城市,河网密布,水桥纵横。画舫中的昆曲评谈,道不尽水腔水韵。

水是城市的灵魂,桥是城市的记忆,历史是城市的纹身。

就连姑苏的绣娘,眼角眉梢也都是水色

这些水一般温柔的绣娘,用她们的一针一线绣出了江南水乡的诗意灵动,绣出了姑苏千年的历史气韵。

谈到苏绣,就绕不开苏州“刺绣之乡”镇湖,也绕不开美中教科文组织中国首席工艺美术家薛金娣

薛金娣从事苏绣三十余年,屡获国家大奖,作品曾在卢浮宫展出,并多次被外国领导人收藏,自创的“捻丝盘线刺绣方法”获得国家专利认证,是国内最顶尖的苏绣大师

薛金娣苏绣作品

业界对她的评价是,“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薛金娣苏绣作品

薛金娣毕生的梦想便是把自己所有的技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自己的女儿。但1985年,她却生了个儿子

在镇湖,男孩儿的地位是不及女孩儿的,因为男孩儿没法拿起绣花针,继承苏绣。

“儿子出生时我是不大高兴的。”薛金娣也只好放弃了传承技艺这个念头,没让儿子和针头线脑沾边。

薛金娣的儿子张雪本科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拿到了英国利兹大学的offer。

 

就在出国前回家探亲时,他却发现,儿时记忆中“家家倚门针线忙”的画面早已不再,整个镇湖从事苏绣的年轻人还不足50

 

“地位高、品质好、技艺高”,这是媒体和舆论给予苏绣的赞誉。

但张雪却看见,苏绣整个行业正在萎缩。甚至许多祖辈一直做刺绣的绣娘,都不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从事这一行。

如果苏绣后继无人,也许,上一辈人老去后,精美的苏绣将会成为千古绝唱,千年的传承将一朝失却

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从小在绣品中耳濡目染的张雪,毅然放弃了国外的工作机会,回到镇湖,端坐在绷架旁,拿起了针线,做起了一个“绣花郎”。

一开始身为母亲的薛金娣被别人问起,还是有些难为情。

薛金娣说:“原本我也不理解,毕竟他读了大学回来,可以做更大的事业的。后来我觉得,他既然喜欢,随他好了。”

可张雪却觉得,能为苏绣这门技艺的传承略尽绵力,远比那些流言蜚语重要得多

张雪每天都会观摩母亲的作品,学习经验、吸取营养

为了给刺绣打基础,张雪特意去杭州,从最基础的素描开始学习美术。为了提高自己艺术修养,他还考取了苏州大学艺术硕士,进行专业深造。

他说:“只有自己的眼界开阔了,才能设计出更优秀的苏绣作品。”

作为比老一辈接触过更多世界和时尚的年轻人,张雪的目标远不止传承技艺这么简单。

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苏绣与时尚相结合,如何让苏绣走出文人国画题材,回归生活

传统的苏绣构图很满,工程太大,导致价格昂贵,如果要降低成本,势必要从美学和设计的角度重新构图。

张雪将电脑设计构图运用到苏绣中

一次偶然的画展,让张雪萌发了利用最简单的对角线、三角构图呈现中国韵味的念头。

于是,有了《四季》系列作品。

以极简为原则,“春”是两只燕子一条船,“夏”是一条柳枝一只蝉,“秋”是一个莲蓬一条鱼,“冬”是两只麻雀落在竹枝上。

《四季》之春

《四季》之夏

《四季》之秋

《四季》之冬

这系列作品从最初设计,到最终成型,整整用了三年时间

当然,也不负众望的获得第八届、第九届江苏省艺博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金奖

还有了颇有意境的《佛》。丝线绣成连绵的袅袅烟雾,虚实幻化成一个草体佛字。

后来张雪又在想,苏绣传统的针法有9大类40多种。而现在的刺绣基本常用的针法也就只有6种,太可惜了。

如何能让这些苏绣的针法精髓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个问题困扰了张雪大半年,直到某天在电视上看到宇宙星系,灵感突然迸发。

《星空》采用了少见的黑底和天文题材,用银线以盘金绣的方式绣制轨道,来体现粗细变化。

中间的太阳,用的是套针中的集套针法;打籽、乱针、戗针、刻鳞针、虚针、齐针、锁针……一共不下20多种针法被他灵活的运用其中

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独立的形态却又非常自然的和这个整体融为一体。张雪以细密的针脚,展现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世界

受这幅作品的启发,张雪把苏绣传统的二维平面,拓展到了三维世界,开发了新的实验立体绣品。

张雪想起在苏州博物馆做义工时,看到贝聿铭从米芾的《春山瑞松图》汲取灵感,以拙政园的白墙为纸,以不同大小的石块为绘,设计出经典的“片石假山”。

于是他也想到用刺绣的语言“针”、“线”来表达刺绣的“山”,所以有了立体绣品:见山

尽管在苏绣上彼此的风格迥异,但母子俩还是惺惺相惜。薛金娣赞扬儿子:“他肯钻,喜欢动脑筋,悟性很好。”

而张雪对苏绣新方向的探索也一直没有停歇。在学习苏绣6年之后,他又一次打破传统,将苏绣创造性的运用到了日用之器上

这一系列产品的诞生,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了苏绣,也让张雪顿时红了起来,同时也有很多年轻人跑来表示要学习苏绣。

对此张雪说:“做创新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而是让它回归到现代生活当中来。

当初他看《姑苏繁华图》觉得特别有趣,手艺人构成了苏州的繁华。

今天张雪自己也做了手艺人,他希望凭借着自己和新一代苏绣人的努力,为苏绣这个第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出更多的可能性


过去,非遗的传承遭受困境,

与手艺学习耗时过长、

当前非遗所面临的经济境况不容乐观息息相关。

但事实上,

非遗还可以借助生产和销售手段,

从单纯的展览品变成消费品,

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

在实现工艺、文化传承的同时,

拉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为增城古村之友发起的榄雕非遗保护项目,形成了一个创客空间,并带动周边古驿道活化)

 

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显示

中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

但目前我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仅39项

尽管目前政府通过颁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支持

但还有很多(处于边缘的)非遗仍旧在逐渐衰败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除却政府的力量

民间也可以整合资源

激发内生活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可

最终带动大环境的切实改善

为此

古村之友发起

“支持非遗活化”项目

为有意推动非遗传承、非遗活化的伙伴提供支持

福利

报名通过审核后,古村之友将提供

 

1、互联网PNPP模式支持:即Public-NGO-Private-Partnership:借助互联网平台,由专业枢纽组织完成社群搭建和资源搭接,打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互助合作的渠道,实现领捐、引捐、配捐、物捐、智捐五捐合一,成倍扩大资金及资源使用效能。

2、专业资源平台支持:提供平台,联动政府、基金会、专业服务社企、投资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等共同助力。

3、筹款平台支持新乡贤工程好家风(点击蓝色字体进入筹款页面)

4、专业的导师资源和学术资源支持

5、全国性的交流展示平台:优先推荐项目参与中国古村镇大会、新乡贤大会、新乡村与古村镇展(点击蓝色字体了解详情)

6、提供公益力量介入,助力设计和文化

7、媒体传播支持,包括一条清华出版社、海天出版社等优势资源(点击蓝色字体了解详情)

如果你正在/有意

推动非遗活化

快向我们提交材料吧

(扫码报名)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公众平台“别样”

编辑/小八 小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