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为期两天的2017“敦和种子基金计划”终评会在杭州落下帷幕,经过入围组织现场陈述、评审委员会委员提问、实地调研人员补充、评委会合议、现场投票等环节,最终,15家组织脱颖而出,入选2017“敦和种子基金计划”。
 

 

2017“敦和种子基金计划”

入 选 名 单

北京大学耕读社

北京汉服协会(筹)

北京侠友太极书院

河北省儒学会

孔阳国学工作室

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

曲阜国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自然国学研究中心

儒家网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国学推广普及专业委员会

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

深圳市古村之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促进中心

沈阳市宣和艺术馆

文化传统平台

 

(以音序排列,不分先后)

 

2017“敦和种子基金计划”终评会现场

“敦和种子基金计划”是敦和基金会的公开招募项目。自2014年实施以来,专注于支持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公益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行业内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2016年起,“敦和种子基金计划”聚焦文化领域。当前,该项目致力于为开展国学传承的各类社会组织提供资金以及其他配套支持,为期3年,资助总金额为30万、60万、90万三个档次,促进组织个体成长及交流合作,探索国学领域行之有效的机构发展模式,提升国学传承系统效率。

2017“敦和种子基金计划”自7月发布招募公告以来,至招募期结束,项目组共收到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的247份有效申请。其中,86%的组织为首次申请。这些申请组织多在国学传承领域开展研究、实践、倡导推广等工作,所开展的活动也呈现出多样性,包括传统经典、节庆礼仪、行为规范、文学艺术等。

 经过8月的初评和中评环节,项目组从中遴选出21家国学传承组织,进入实地评估环节。9月-10月期间,项目组分成两个调研小组,对每一个入围组织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密切沟通。

 

 

 

2017年9月,敦和基金会专家到古村之友进行实地考察

 

致敦和基金会一封信

 

很荣幸能与国内最知名的传统文化复兴基金会正式地建立起沟通,回顾过去几年的历程,感恩一直有敦和这样的前辈作为引航,激励我们度过了最困难的岁月。

 

我在从事民间公益志愿者7年之后创立了古村之友,由于儿时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及后来在北大学习人文地理专业,并且在那期间广泛涉猎社会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知识的因素,让我深知文化型公益的厚重力量,对形成公共伦理、价值认同、社会善治的意义是其他公益门类所不具备的。

 

由于在政府、企业、媒体、高校等多种背景下成长的经历,或许给了对事物跨界判断的习惯,直觉告诉我,无论多么博大精深的公益话题,多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精神丰碑,在当下都必须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超越物象的最大化社群动员和连接,才能让文化和公益不只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名仕风流,而真正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

 

所以我不管策划和执行任何一个文化型公益,取舍的最大因素就在于其是否能与互联网结合、是否能形成大数据。如果不能,即便是极具学术价值或者科研价值的文化型公益,我们也会将它列为次等项目,因为我们坚定:公益应该是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方式,调动更为普通的人群参与。高深的、学术的、皓首穷经的应该留给我那些处于象牙塔里的顶级教授们,最起码应该是由他们牵头。

 

古村之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研发了:(1)互联网+文物保护,这一版块很快形成了全国上千支分队,数十万人参与的规模,也因此搭建了中国古村大会、新乡贤大会、古村与新乡村主题展等一系列宏观平台。(2)互联网+新乡贤,用互联网公益众筹为全国数百名关心文化复兴的新乡贤筹集了财力、智力、物力,尤其重要的是社会信任与鼓励。(3)互联网+好家风,同样通过互联网公益众筹的办法,复兴近百余家族的文化传承。(4)互联网+培育乡土文化学者,尤其是培养一批村庄史官、修谱师等职业角色。

 

迄今古村之友运用互联网的效力,直接参与了50余本著作的出版,其中尤其《留根传统村落》丛书还获得了国家十三五出版基金。我们还直接推动修缮文化遗迹五十余处,各类非遗馆二十余处,家族文化建筑百余处,更值得欣慰的是背后成长起来的两百余名新乡贤,他们是未来文化复兴的中坚力量。

 

通过互联网我们感受到了时代的力量,但我们知道它的巨大效力仍未发挥出来,因此古村之友主导研发了针对乡土文化复兴的大数据公益平台——新乡贤工程,完成公益众筹、资源对接、志愿者管理、流量传播等系统服务,依据当前的估算2018年将完成了1000名以上新乡贤的孵化,古村之友特别渴望这些探索能与敦和基金会的前辈们形成交流,推动实现我们共同的心愿。

 

最后,再次向具有前瞻和卓识的敦和基金会致敬。

 

古村之友理事长 汤敏

2017.09

 

 

本文部分转自敦和基金会

编辑/小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