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工作,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力的助推器。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把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根基,将其作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则是穿越历史而来、蕴含厚重积淀的各类文物。

“世界长寿之乡”福建省诏安县山河村,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文物保护工作在近年逐渐得到国家重视,但文物保护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近几年,国家对于文物的重视前所未有,从《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到《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政策指导和资金安排,文物的保护工作更有章可循。

山西省长治市吾乐村文庙,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但民间文物数量庞大、消失速度惊人,尤其是不可移动文物,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截至2009年10月31日,全国登记的已消失不可移动文物达30955处,相当于每天消失了4处文物。而剩下的7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4296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1.7万处为省级文保单位,10余万处为市县级文保单位,60余万处为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数量庞大的市县级、未定级文物多分布在较为偏远、落后、贫困的地区,保护力量较为薄弱、保护资金较为短缺,而建筑愈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保护工作仍然繁重复杂。

山西长治市中华民国女子学校,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民间力量参与文物保护需要形成低门槛、可复制的机制。

在民间,散在大量有意愿参与文物保护的人群。然而文物修缮工作专业性极强、单体建筑修缮成本极高,少量有财力的企业家出于成本考虑,往往倾向于挑选条件相对较好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利用,大量有意愿的民间人士关注濒危文物建筑,但由于缺乏相应资质和资金,在眼睁睁看着文物建筑即将倒塌之时,也只能做做诸如走访、拍照记录、传播呼吁等工作,无法实现立竿见影的保护效果。因此,必须形成机制、建立渠道、降低门槛,才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民间力量有效参与到大量濒危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来。

志愿者在山西省长子县三嵕庙调研,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建议如下:

  • ①鼓励地区乡贤作为文物保护志愿者,建立志愿者巡护制度

当地乡贤,是地区文物保护志愿者最合适的候选人。一个地区的文物建筑往往与该地区的历史、该地区群众的信仰密切相关,承载着一个地区的荣耀,这个地区的人们对这些文物建筑有天然的、深厚的情感认同,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也往往给他们带来精神满足和文化自信。鼓励当地乡贤担任当地文物保护志愿者,牵头负责文物的日常巡护、文物故事整理、文物保护宣传等相关工作,给与志愿者适量补贴、荣誉,为他们建立交流平台,将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大大提升偏远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效率

文物保护志愿者在山西良才村禹王庙调研,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②鼓励抢救为先的保护理念,撑伞救命,降低群众参与门槛

对于濒危的大量市县级、未定级文物,抢救是第一要务。比起一次性完成修缮,更可行的是先尽力保住建筑不坍塌,避免铸成当有资金修缮之时文保单位已经不复存在了的痛心遗憾。除了人为因素之外,雨水是摧毁文物建筑的第一杀手,使用低成本的彩钢瓦,用最简单的手段,避开文保主体结构,在文保单位顶上撑起遮雨棚以保护文物免于淋雨,这种做法被形象地称为“撑伞”,目前已被证明是较为有效、且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方式,在任何地方均有条件实施。撑伞的平均成本只需50元/平方米,在实施过程中不触及、不影响文物本体,对施工技术和施工人员没有特殊要求,但能救下濒危文物,让文物建筑再延续20年寿命,以期等到有足够资金修缮的时候。

“撑伞”后的山西王史村800岁仙师寺,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③鼓励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段,充分动员地方群众形成可持续的供养制度

移动互联网为在外游子创造了关心家乡的有效路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员流动性极大,这些濒危文物所在的地区中,极可能大量人员都已外出务工,但愈是远离家乡的人,往往对家乡的感情愈加浓厚,而这部分人,也往往比还在本地的人具有更多资源和资金。在以往,这些在外漂泊的游子无法及时得知家乡的情况,也缺乏反哺家乡的渠道,唯有在春节返乡之时才遗憾地发现某处看着自己长大的文物建筑已不知在何时倒塌。利用移动互联网,能由当地人有效地将家乡的动态随时传递给在外的游子,当需要为当地文保筹资修缮时,在外游子也可以及时通过互联网工具捐资支持并及时了解修缮进程,同时,由于通过互联网的线上参与是实时可见、对外传播的,每一次参与也将带动更多人关注、了解这处文保。

牵动几千万人心的深圳坑梓客家围,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更重要的是,当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围绕一处文保可以形成一个稳固的线上社群。这些愿意为文物撑伞出力的群众,必定愿意参与更多与该文物相关的事情,这样一处文物就有了一群关注它的忠实粉丝,给与一定的鼓励政策,这群粉丝可以自主完成对这处文物建筑的管护利用和持续供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普通群众的参与感和文明意识

以上模式,已有民间志愿者进行实践,并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山西长治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下称长治团队)采取了“志愿者守护+文保员领养+撑伞抢救”的模式,他们聘请了一批文保员,由志愿者团队出资,负责承担文保员的工资,每位文保员负责一至两个县保的日常巡查和环境维护,这样就能在第一时间内,将县保单位看护起来,又能在短期内与时间赛跑,同时期内“领养”多处文保单位。

我为山西守古建:文保员领养计划,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撑伞行动取得的效果更为显著。在雨季到来之前,长治团队逐个发掘各村中濒危的文保单位,动员文保单位所在村的村两委、村民参与到这些岌岌可危的文化遗产的抢救中来,为这些文物筹资撑伞。由志愿者指导,每个濒危文物所在村的村书记、村长、小学校长、族长等人联名写倡议书,并通过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上线,由书记、村长等村庄的核心人士号召走出去的乡亲、乡贤、村里的村民共同在互联网上轻松完成筹资。每个撑伞项目预算不过万元左右,一旦发布只需一两天时间便可筹齐。筹齐资金后由志愿者和当地撑伞队伍完成施工,同时对提供支持的爱心人士刻碑纪念。

长治团队的实践已证明这套模式卓有成效,亦得到了山西省文物局的嘉许。用这种模式,目前已保住了长治市长子县下的20余处文保,民间反响热烈,怎么进一步对已撑伞的文物开展保护也成为村中日常谈论的话题,而许多其他尚未参与的村庄则争相向长治团队申请优先开展撑伞活动。

但这套模式在其他地方则遇到了阻力。一些地方文物部门观念保守,不愿主动作为,对民间筹资、民间施工、甚至仅仅是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行为存在疑虑。对当地群众提出的方案不予以指导,一概强硬否决。群众被人为阻断参与渠道,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已传承上百上千年的珍贵文保消在眼前消失,痛心而无奈。

综上,殷切期望文物部门在检验这套群众参与模式之后,形成相应管理规范,并在全国进行推广,为当代和未来尽可能留下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文明薪火永续传承。

古村之友

2019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