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很多时候和有钱没钱没有必然关系。有的时候,在村里激活社群内部的信任和互助,形成无价的社会资本,能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有很多事甚至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古村之友在对中国乡村治理持续数年的观察中,时不时会发现一些令人惊喜的做法,在这里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案例。有的时候,用好本地社会资源,成本低持续性强,更重要的是,村里的人情味因此变得更足了。

 

村民志愿者

今年3月,杭州萧山区河上镇璇山下村的老年食堂“晚晴家园”开张,70岁以上孤寡老人和80岁以上老人都可以来这里吃饭,一顿饭2元钱。与其他地方不一样,这家老年食堂除了厨师是固定的,切菜、打扫、洗碗之类的活,全由村民志愿者一力承担。7月份共计22个工作日,每一天都有两名村民志愿者,轮流为老人做饭。

章叶平是杭州萧山区河上镇璇山下村的村民,平时在家做服装加工,空闲的时候,为村里的老年食堂做午饭

一家老年食堂一年的运营成本,需要近30万元。村党委书记孙国栋说:“全村一年可支配集体收入也只有40万元,如果单靠村委,肯定不行。”

怎么办? 璇山下村发动村民为“老年食堂”众筹,大到空调彩电、小到一把青菜,每一笔捐款捐物,都记在了墙上的清单上。同时,他们还发动村民成为“老年食堂”的志愿者。

在璇山下村老年食堂开张的同时,一个名叫“璇美”的公益服务中心也成立了,13名村民报名成为志愿者,年龄从30岁到60岁不等。

负责妇女工作的村委委员瞿亚芳,是这支志愿者的领头人。她不仅自己时常去老年食堂帮忙,还借助晚上跳广场舞的机会,不遗余力地发动身边人一起去。“没什么事就去老年食堂搭把手,人多热闹,也给家里子女做个榜样!现在我们孝敬老人,等我们老了,子女看样学样,也会孝敬我们。

 

如今的“晚晴家园”老年食堂,已不仅是个吃饭的地方,更像是个活动中心,或者说是孝文化的传播中心。因为是乡里乡亲,志愿者们对老人的服务特别贴心,摘菜时和他们聊聊天;帮忙收拾碗筷时,问问他们饭菜合不合胃口;看到老人走路不方便,就上前扶一把……老人们越来越喜欢来这里了。

 

百年老宅变身农家书屋

2016年,在外打工了几年的青年陈柱波回到了自己家乡,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围底镇大沙村,当时看到村中很多人充满欢乐记忆的古屋,在族人搬离后,由于荒废后年久失修已经完全坍塌,他觉得再不保育起来结局不堪设想。

他关注了古村之友的公众号不久后,就看到古村之友征集全国的古村保护项目,就马上报名参加了。考虑到房子修好后必须有人用和有人气,于是他提议决定将古屋的修缮进行众筹,将来用作农家书屋免费开放给村中的小孩子看书用,这个建议得到族人的一致赞成。

在本地自媒体朋友和古村之友的大力支持下,加上前期的宣传到位,他们的项目在腾讯公益乐捐99活动的第一天,便成功完成众筹。另外项目启动后,很多本地宗亲和外出乡贤加入进来,出钱出力出谋画策为农家书屋的改造添砖加瓦,捐赠书架和图书等相关物质。这个善举也得到本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座原本已经坍颓的晚清年代老宅,在返乡青年陈柱波等的积极奔走、古村之友媒体传播、新乡贤筹款平台助力推动下,后来改造成为当地最大的农家书屋。

随后他又以此为基点凝聚乡民,筹建文化广场与舞台,自发捐款计划修缮宗族祠堂,建立农村优秀学子奖学金,规划农村体育公园,并同时推动村中的电商经济……村子变得越来越热闹起来,文化活动丰富了,经济也带动了起来

 

咱村有了公益服务队

“我们村自从成立了公益服务队后,村里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5年开始,山东省金乡县鱼山街道孔楼村,成立了一支村民自己的公益服务队,公益服务的范围包括村内环境整治、植绿护绿、便民利民、助老扶弱、矛盾调解、治安巡逻、社会公益活动及临时性、突发性任务如救灾、紧急救援等。

除了打扫村里的卫生,新成立的公益服务队队员们有的热爱文艺;有的具有维修家电、门窗技术;有的德高望重、懂一些法律知识,擅长调解邻里矛盾纠纷。他们充分发挥一技之长,成立相关的专业服务队,给村里的群众提供文艺演出、纠纷调解、家电及车辆维修、护林护绿等方面志愿服务,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对于参加公益服务的农民,村里服务站在公务公开栏张榜表彰,给予精神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发放一些农具和劳保服,这些钱来自于街道设立的公益服务基金。

为把这项工作做好,金乡县各个镇街成立了专门的村级事务义务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指导意见和管理制度,建立了村级义务服务队伍活动记录台账,悬挂了义务服务公示牌、出台了奖励办法,为村级义务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规范运行提供保障,构建了以镇街公益服务指导中心为指导,村居公益服务工作站为主体,公益服务片区组合专业队为支撑的群众公益服务体系。金乡探索出了一条村民参与村务,实行村民高度自治的新路径。

爷爷奶奶一堂课

78岁的傅绍信老人被当地人称为“故事口袋”,这是孩子们喜欢的身份。看到傅爷爷走上讲台,教室里自动响起掌声。

“今年是解放军建军90周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临朐人和解放军的感情。”这一次,傅绍信面对的是临朐中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幼时的傅绍信家里曾有八路军借住,他把自己记忆中的情形转述给孩子们听。这些故事和历史书中讲的不一样,孩子们对故事里的每一个地方都很熟悉。

“日本人第一次进咱们村子,就杀了十多个人。”傅绍信说。听到熟悉的地名,孩子们显得很激动。

爷爷奶奶一堂课是一个全国性的公益项目,旨在通过当地老人对本地历史、人物、文化、风俗、地理五个层面的讲述,传承和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10月落地山东省潍坊临朐县临朐中学附属小学。

学校给每一位上课的爷爷奶奶配有助教,负责接送老人上课,也帮忙备课和整理课件。牛纪叶是傅绍信的助教,每次听完傅绍信的课,总有孩子跑来跟她说,“傅爷爷讲的这个地方我知道,这是我老家。”“我家就是这里的,傅爷爷说,我们那里的人抗战不怕流血不怕牺牲。

2015年10月,“爷爷奶奶一堂课”项目正式成立,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下设专项基金。如今,“爷爷奶奶一堂课”已经发展59个项目点,分布于山东、四川、甘肃、江西、黑龙江等17个省份。

 

如果,你身边的乡村,也有这样的资源动员的案例,欢迎和古村之友分享你的故事,让全国关心热爱古村发展的朋友学习参考起来。

 

参考资料:浙江新闻《53位村民轮流当“大厨” 萧山这家老年食堂最有爱》

古村之友志愿者网络《返乡青年来信:网红效应和公益众筹,点燃了全村的发展热情》

中国慈善家:《爷爷奶奶的文化课堂》

编辑/小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