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近日

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汤敏受访

阿里巴巴商学院下属的《创变者说》团队

以下是报道内容

与大家分享

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在中国悠远漫长的历史中,中华传统文化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鲜明的民族印记,从一砖青瓦,一画丹青,到一乡风水,一镇江南,历史带走的是外在的光彩,带不走的是内蕴的风光和文脉。自古以来,不断有文人雅士出现,对抗历史宿命,用一生守护着这些传统瑰宝,“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病痛下的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奔波中国15省考察保护下近2000座古建筑,梁思成先生更是尽力保护下了紫禁城,而不徒留一个遍满烟囱的北京。

自2014年起,一个新名词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古村之友”。“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是一个以古村与乡土文化保护为基,以乡村全面复兴、乡土社会长治久安为终极目标的非营利公益组织。“古村之友”定位为古村的亲人,意在提供古村无微不至的关怀,解决古村各个方面的困难,从古村保护、古村传播、古村产业活化、古村文化传承等推动古村可持续发展。

这一次,我们《创变者说》有幸邀请到了“古村之友”的创始人,新乡贤项目的发起人——汤敏先生,就互联网公益模式及汤敏先生自身对公益,尤其是乡村公益的独到想法进行了访谈,汤敏先生也表示,希望“古村之友”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召集更多有志之士一起前行。

 

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作为古村镇领域规模最大的专业枢纽组织,“古村之友”以“村村有文脉和慈善”为目标,通过“七项行之有效的古迹保护活化与乡风文明措施”成功帮助数百名新乡贤1发展并实现所在的古村复兴,研发并应用互联网公益PPP模式,启动新乡贤工程,建立起推动乡村地区义利并重创新创业的普惠机制。

在古村保护上,古村之友充分落实《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4号)及其具体条例等相关政策,竭尽全力实现公益保护古村落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同步推动古村落与文物保护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上,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次“破冰”,在湖北,四川,广州多地拥有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市县推进落实传统村落的保护条例,帮助保护了各地古村落。

 

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在古村发展上,截至目前,“古村之友”已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为各省市的古村落完成了近百件古村落发展的出色项目。“古村之友”为贵州大方县黄泥塘镇背座村公益募捐,给水族人民建设一座古村客厅;为福建柘荣东源村开展公益众筹,集众人之力修古书堂留乡村文脉;关爱抗战老兵,抢救抗战历史,为萧山凤坞村民间集资创办抗战纪念馆,为乡村旅游打开发展大门等一系列遍布全国的公益案例,让传统本土文化有效传承与转化,让民众从发展中切实受惠,共同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注释1】新乡贤:在当代乡村,一些虽在外工作而又心系乡里、或长期扎根乡间而以自己的知识才能服务乡间的一些有爱乡情怀的人

 

互联网公益新商业模式

汤敏先生也特地为我们分享了“古村之友” 研发并应用的互联网公益PPP模式。PPP,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意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常用于公共基础设施中的项目运用 ,而“古村之友”的互联网公益PPP模式,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由专业枢纽组织完成社群搭建和资源搭接,打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源互助合作的渠道,实现领捐、引捐、配捐、物捐、智捐五捐合一,成倍扩大资金及资源使用效能。

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古村之友”发挥其专业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公益PPP模式,为村落搭建互联网乡村自助通道,为困难群众养老、困难儿童助学、文化保护、乡村图书馆等乡村公益项目开通常年筹款通道,解决乡村长期的社会问题,疏解政府压力;组建由村委会和村民理事会为核心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资金管理和使用,定期拨付公益款项,开展公益项目,监督善款使用情况;组建乡村正能量朋友圈,通过连接乡贤、组建村小校友会、乡贤联谊会等,为乡村发展共同出谋划策,整合各项资源;建立慈善表彰机制,以红榜、芳名录、刻碑等形式表彰优秀村民及乡贤,形成善能量的传递。

 

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在山西的运城,“古村之友”帮助当地征集的新乡贤项目,第一批就设立了包括化峪镇路村修缮保护史家故居、王显张仪文化书籍编撰、建设古城“北国三亚”旅游基地在内的等足足有130个新乡贤创业项目,及时保护当地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围绕山西传统文化主题的观光旅游、拓展训练、民宿农家乐、民俗节庆等也把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了起来。

 

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背景与基因

古村之友发起人汤敏曾是北大景观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师从“中国景观学之父”俞孔坚先生,从校园毕业后,他却并没有选择成为一名设计师或是城乡规划者,而是转身走上了公益之路。

他青年时期理想中的社会,是每个人都会有侠义的英雄情结。无论是武侠小说中匡扶正义、除暴安良的角色,还是那些历史上铁肩担道义,最终彪炳千秋的人物,对于幼时的汤敏来说,都像丰碑一般的存在。那种超越个人名利的社会责任感,深深打动过他,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公益的种子。而后考入北大的他,同样能在校园内感知到这种社会责任感的传承。

在现代乡村中,人和土地逐渐失去了连接,导致了情感的匮乏。而古村落中,我们还能寻回些许从前在缺乏物资的情况下却被看得重如泰山的情义,那些照片、祖训、代代人留下的笔墨题记,无一不在印证这情感的强纽带。

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古村之友的“之友”在公益界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还有自然之友、地球之友等,这是一些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身份的社群,他们认为光靠自己的力量比较薄弱,只有聚沙成塔,形成社群推动公共参与,将这种身份认同践行成为浪潮,才能刮起美德的大风。

提高公众参与度,人的成长才是关键,从许小愿到许宏愿,有美德的人、有是非观的人、有审美的人,总是有希望的。

“新乡贤”,字面意思看来是说乡村中有德行的人,背后隐含的则是崇尚贤德的价值观。他们有的人还留在村庄,有的虽然离开家乡,但仍在用各种方式为公众事业付出努力。被世俗的评价机制束缚的人们关注他人的权、名和利,但德行的标准适用于所有人,这条道路让新乡贤们成为乡村中善良、有德行的一员。

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阿里的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古村之友的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好事,所有人都能做好事、都易做好事、都争做好事。

作为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者,汤敏所认为自己存在的目标就是要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现代社会中有太多的人走出落后的村庄后,忘记了他们还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负有责任。正是这种情感的淡漠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物质的不充裕。

在追求公益事业的过程中,遇到的一场场战役把汤敏磨砺成为一名战士,不去畏惧也不去躲避,每一次困难的来临都意味着一次可能性的突破,每一次克难攻坚都在为一个更有美德、更有人情味的社会而努力。每个人都有安全区,但是安全区真的安全吗?汤敏无数次地突破自己的安全地带,源动力是一份情怀,而不为私利,不会为此感到羞愧。

行走江湖的社会活动者,自然也是要有几分江湖气。这里的“江湖”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吸引人的特质,拥有江湖气的人往往是菩萨心肠、雷霆手腕,不仅有五分胆识,更有五分魄力,面对着各种三教九流、强权者、流寇土匪都用智慧寻求一种理性平等的沟通方式。

汤敏称自己为一个“公益互联网人”,情怀带来一份责任,这是他的源动力,而互联网思维让他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千千万万的乡贤都能在平台上发挥才能,活化和开发古村落。和其他以项目执行为主的公益思路不同,在古村之友里,没有一个人是汤敏培训的,没有一次产品线是汤敏监督的,但他解决平台标准化的问题,让各类因地制宜的非标准化的任务能给各地的乡贤充分施展的空间。

 

受访《创变者说》,古村之友希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

 

盈利模式似乎是每一个组织无法逃避的终极命题,但深度公益却很难发展出盈利模式,因为公益的出发点本就不是盈利,而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这也是公益和商业无法被模糊的边界。公益家矢志不渝地追求公平正义,构建一个政府、市场、群众和互联网打通的生态,将文化和情感随着网络输送给每一人。爱传递得更宽广,爱的力量也就越强大。

同时,我们对于情感的凝聚、文化的连接的渴求正在迅速回归。在过去的30年间,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30年,自由、平等、博爱的文化即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平台“创变者说”

文 | 王梦恬

采访 | 王梦恬 陈悦

摄影 | 张晴 马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