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村之友提出“一村一史馆”以来,各地纷纷邀请古村之友前往分享相关理念与操作方法。

单是今年五六月,古村之友就受邀前往浙江,山西,湖南,四川,北京,江西等地,在古村保护、乡村振兴、景观设计等专业领域的前沿大会中,与伙伴们深入交流,古村之友创始人、理事长汤敏与大家分享《一村一史馆,村村燃斗志》相关内容,探讨互联网+乡村振兴的群众路线建设操作方法。

这一系列实地交流引发了各地关于新乡贤与一村一史馆讨论热潮,不少地区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进一步推进全域总动员。

北京6月29-7月1日田园综合体与乡村振兴实操落地研讨会

湖南长沙6月24日第四届湖湘景观设计艺术大赛启动仪式暨论坛

山西良户6月22日第四届古村落保护发展大会

浙江6月11日“农信杯”首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

北京5月29日“百乡工程”新闻发布暨乡村振兴供需对接会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

 

一村一史馆,村村燃斗志

具体怎么一回事?

为何能引发热潮?

以下附上操作方法

一村一史馆,村村燃志气

——构建新型乡土信仰网络

 

当前中国乡土信仰状况令人堪忧

走访过乡村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乡村中存在大量乡土信仰场所,比如祠堂体现着祖宗崇拜与追思,土地公、土地婆体现着对土地崇拜与爱护,社稷庙体现着家国事务的关怀和祈福,山神庙、水神庙体现着对环境的关爱和敬畏等等,这些民间信仰场所在东南沿海地区更是分布广泛,几乎村村都有。学者们称这些为民间信仰,以区别于政治的信仰,”民间”一词也反映出与政治信仰的摩擦,也曾一度被称之为”淫祀”而打压。但不可否认,民间信仰是公众精神生活的刚需,对维护乡土社会秩序和增强凝聚力与美德等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时间步入到21世纪的现代社会,不宜再用”民间”一词来有意突出与正统信仰的差别,而应是政府与公众的共识,群众需要自下而上的信仰生活,并与自上而下的正统信仰形成默契和协调,更愿意把”民间信仰”称为”乡土信仰”,突出对土地、对自然、对身边的乡民和邻里的关爱与伦理,发挥好乡土信仰在维护乡土社会秩序、激发乡土美德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由于长时间乡土信仰未纳入到公共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甚至以封建迷信简单论之,使得乡土信仰处于自发的、残缺的、非系统性发育,公众信仰生活长久得不到满足,也无法体现其在乡风教育、社会教化、人心安定等方面的功能。也因此而出现了一系列道德滑坡、人情冷漠、无视环境、急功近利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以经济为指挥棒和快速的城镇化又加剧了这一负面影响,公众快速走向佛教、基督教等信仰,这在广大农村地区表现得很突出。广大农民在相对较弱的文化科学水平背景下,又处于社会底层弱势的困境中,对信仰生活的需求高于城市人群,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被快速吸纳进佛教和基督教的群体,而更大多数在信仰生活上无所适从,心灵建设随波逐流。更有甚者,被一些异端邪说吸引,走入歧途,乡土信仰的积极重构成为了迫在眉睫的社会大问题

新的社会背景下需要新型乡土信仰

传统的乡土信仰有其巨大的智慧和适应性,他们成长于宗族社会、封建社会和前科学时代背景下,与当下的公民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科技时代有着差异,需要一定的升华和改良。宗族社会的细胞在以村为建制和大量农村人口外流的背景下,虽然存在但已经基本衰败,以村庄或社区形成的地缘结构构建乡土信仰日渐式微。

在前科学时代,人们无法解释和应对一些自然灾难,而将山神、土地神、河神等作为信仰祈祷安宁。但在科学时代,更强调唯物史观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意识,人物榜样、乡贤志士的带头作用,可以成长起更加科学的信仰体系。而传统社会乡土信仰中的神、鬼、传奇,则成为了具有浪漫色彩的文学艺术素材,丰富更多的创意作品。

同时新型的乡土信仰更强调官民共建和共信,有别于传统乡土信仰中二者分分合合,周而复始摩擦的惯性,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亦或是何种身份地位,都同样有着乡土社会的成长体验,吸收着乡土信仰带来的智慧和滋养,这是一件有难度但是充满着巨大意义的事业,共建和共信成为重要特征。

以一村一史馆为入口构建起新型乡土信仰网络

乡土信仰本质上是不区分城市和乡村,但由于当前乡村信仰危机相较于城市更加严重,同时乡村振兴需要信仰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乡土信仰网络的构建既是乡村振兴的手段,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目的。

以任意一条普通村落为例,拥有成百上千甚至数千的人口规模,有几十年到上千年不等的发展历史,有几平方公里到上千平方公里不等的土地面积,千百年来这片土地培育了数万,数十万,数百万的儿女,有些人平凡度过了一生,有些乡贤十里八乡远近闻名,也或许有些曾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走向。这片土地的未来或许还能继续输出令人骄傲的人才,这片土地的过往和这片土地曾经留下的名字理应被记录下来,成为后世的崇拜和信仰,为后世输出智慧和精神的力量。所以,每条村的乡村振兴都理应有个村史馆作为乡土信仰。

信仰之所以能被称其为信仰,在于信众都有参与其中、为其奉献的权利,信仰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通过超越名利的精神回馈让信众为之不计得失的奉献,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整个过程始终贯彻着共建共信共享的原则,一旦破坏了这个规则,也就不能称其为信仰。

底图来自《视觉中国》

 

共建一村一史馆与乡土信仰网络对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

习总书记”五个振兴”提法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与高度的总结。“扶贫先扶志”,关键的落脚点也落在人的凝聚与志气的激活,精神和志气的力量成为这项事业的共识。无论是发展产业,还是凝聚人才,还是复兴文化,都需要一个公共的事件来唤醒志气,以村史馆为代表的新型乡土信仰成为了抓手。

以一座村庄为例,通过村史馆的共建,梳理村庄的历史和荣誉,通过互联网和捐资捐物,重新建立起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本村人员和新乡贤,激发对故土的思念和积极推动,过程中形成的公共精神和互助美德,依托互联网众筹传播到政府、社会以及更多的关联人士,互联网让新时期建设信仰场所变得更便捷,也更有力量。这样的案例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共建以村史馆为代表的乡土信仰场所,找到了自主走向振兴的钥匙。

浙江新乡贤周寅筹建抗战纪念馆凝聚人心

共建村史馆的落成,除了推动人心和资源凝聚促进发展外,其自身逐渐丰富成乡村文化公益综合体,儿童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村庄公共议事场所都围绕着村史馆展开,体现出乡土信仰场所的自我生长与包容性。村庄更和美,人心凝聚,推动产业与物质世界的发展,物质世界的繁荣又反哺给乡土信仰与精神世界,很欣慰,这样的案例正越来越多。

结语

以”乡土信仰”替代”民间信仰”的设想,旨在消弥政治信仰与民间信仰的分歧与摩擦,为乡土信仰网络这一科学且迫切的社会工程弱化障碍,使之成为政、企、学、社等各界的共识和共助。新型乡土信仰网络需要从传统中吸取智慧,同时也体现出了在科学性,唯物性,党的领导方面的新特征,新内涵。以构建一村一史馆为抓手的新型乡土信仰网络,在互联网+技术手段支持,对凝聚人心,提振志气,推动五位一体乡村振兴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文 / 古村之友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