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厚重的

沉淀着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乡村又是脆弱的

承受着百年城市化进程持续的破坏

而作为一部特定地域下的生活画卷

村志蕴含着村子的传说、故事

以及村民的思想、观念、信仰、情感、态度

甚至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动作

因此

村志是立体的,也是活生生的

是对没落乡村历史的存留

是必要的抢救性文化工程

也是推动乡村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催化剂

 

我国自有编修方志的悠久传统,村志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记述范围的志书,最晚到清代顺治时期就已出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可知有清代村志9种、民国村志1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修村志600多种。

作为一村之百科全书,村志不同于国史或省志,它记载一地地理、历史、经济、人口、文化、民俗、教育、物产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是了解地方更为细致翔实的图书,具有特殊的资料价值。

正因如此,村志编纂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2015年8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古村之友作为一家关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复兴与活化的公益组织,自2016年起至2017年底,先后推出新乡贤工程、好家风工程等各类项目,在全国公益孵化300余名新乡贤,带动新乡贤活化乡村资产近2亿元。其中不乏优秀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村志项目。

 

‍出版村史书籍,让乡村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凤坞村,是一个风景优美、环境幽静、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在八年全面抗战中,萧山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侵华日军必须占领的战略要地,而凤坞村,这个隐藏在青山中的村落,也因此成为了萧山抗战的中心。

早在十几年前,凤坞村就提出要整理本村的抗战历史,开发抗战文化,但是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士,一直没能做起来。镇长周寅在筹建两座抗战纪念馆期间,与志愿者在收集资料、开展调查时,发现了许多凤坞村董姓族人在抗战期间爱国奉献的感人故事。志愿者和乡贤决定挖掘整理凤坞抗战历程和董姓族人为抗战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编纂成册出版,把抗战历史和家族精神延续继承下去,成为凤坞抗战文化的代表作。

▲ 周寅(右走访萧山抗战老兵陈立行)

2017年4月,周寅看到古村之友发起的“好家风联合筹款资助计划”,就果断报了名,他希望将凤坞村壮烈的抗战历程以及村中董姓族人为抗战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编纂成册出版。

为了出版这本书,周寅及乡贤董国栋先生做了大量调查摸底工作。通过对当事人口述记录、查阅档案资料、现场实地调查、外地走访调查等渠道,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周寅说:“我们希望通过编辑出版《凤凰坞抗战记忆》,把抗战历史和家族精神延续继承下去,成为凤坞抗战文化的代表作。

终于,2017年七月,《凤凰坞抗战记忆》成功筹集款项,随后出版了。周寅通过互联网众筹,成功地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建起了抗战纪念馆,出版了村史书籍,并且成为了转身为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一万里行程,二十万字口述历‍史

何文珍,现在是东北林业大学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四本科生。在今年的1月份,何文珍和他的同学们发起了“我们要为大兴安岭的王者——鄂伦春人写一本书”的众筹行动。

而这场为鄂伦春人写书的行动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两年多来,他们从哈尔滨到横道河子古镇,直上大兴安岭塔河,过十八站至白银纳;又从哈尔滨往漠河,黑河,越过呼玛,再到白银纳,回到十八站、塔河;并沿黑龙江逆流而上,至抚远,到八岔、街津口,抵同江……将近一万里的行程,学生田野调查笔记将近15万字,老人口述历史第一手资料将近20万字,几千张珍贵影像资料(包括从未公开的俄罗斯那乃族照片)。

而作为学生,他们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募集到出版所需要的资金,何文珍报名了古村之友发起的乡贤名人传记项目,通过众筹的方式来募集出版资金。如今,这本书已经在黑龙江出版社的支持下准备面世了。

‍半年征集,汇编《古今诗人颂绳武》‍

李福衡先生原是深圳的一名公务员,他的家乡广东惠州市龙门龙华镇神武围,是著名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他退休后,开始挖掘家乡的历史,在挖掘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流传台湾,澳洲的府志,县志,知道家乡文化底蕴深厚来之不易,通过祖先们的传记,诗词,著作,经历,他看到了:古代也有廉正为民的清官,民众也爱戴清官,乾隆还有奖赏,我们眼看手摸到二百余年前的祖先油画像,了解了过去科举制度,明白了北京大学的前身故事,同周恩来邓小平畄法的祖先的故事…

于是,去年他在全国发起中国传统古村落龙门绳武围诗词征集群英帖,经过半年多的征集,收到了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诗友逾百首诗词,也搜罗了他们先祖和龙门历代名人给绳武围写过的诗词,汇编成《古今诗人颂绳武》。

为了筹集出版诗集的费用,李福衡先生联系到了古村之友,在古村之友的帮助下,在新乡贤公益筹平台发起筹款,筹集出版费用,这一行动得到了许多爱心人士的支持,诗集现已成功问世。

定格人间烟火,一本读起来轻松有趣的书‍

有这样一个人,他不愿意让那些热乎乎的旧时记忆变冷却,不愿意让那些曾经丰厚的生活馈赠消失殆尽。于是,他开始动笔。即使经历了生死病痛的折磨,他依然不愿停歇,依然用一颗炙热的心、用画笔深情地记录下自己家乡一个个父老乡亲的身影。他就是今年已经70岁高龄的朱志强先生。他用自己的传神画笔描绘出了几百幅质朴、栩栩如生的武义人生活、劳作、休闲的风俗画面,让宝贵的民俗文化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还有这样一个人,他多年来潜心挖掘整理武义的地方文化,用深厚的积累、细腻的笔触,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每幅画作描述的场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传达画作未尽之情之意,勾起人的无限回想。他就是唐桓臻先生。

图文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朱志强先生与唐桓臻先生二人联手将这些美好过往,将武义的生活气定格,完成了一本读起来轻松有趣的书——由古村之友与创想公益基金会共同支持出版的《过去的乡居生活》。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村志的编纂既是时代变化的需要,也是对清代以来重视村志编修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

是时候放下手机

翻阅历史长河,书写与你息息相连的故事

如果你也有编修属于故乡村志的想法

立即长按下图,向古村之友报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