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所受关注度又上以台阶。那么乡村振兴,需要振兴什么?乡村历史文化保护!

乡村振兴的文化生命线工程是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度。

对于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 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可根据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 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富有当地特色的乡土建筑或许还可以重建,但是当地文化脉络若断裂,便不可挽回。一个乡村找不到自己的历史,就无法走向未来。如何发掘乡村历史内涵,开拓新形式,推动乡土文化复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古村之友经过三年的实践,逐渐探索出一条互联网公益+新乡贤+乡土文化场所复兴重塑凝聚力的模式路径。

在推动公益事业的过程中,基金是永远的难题,个人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发动正能量的朋友圈,发动公众的力量。这也是在拒绝政府/富人包办,并激发全体成员共同的参与感,培养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的过程。

 

公益凝聚人心,发展随之而来

互联网传播美名,四海合力共建

这一过程需要建设一个正能量的朋友圈,需要挖掘能够带动的正能量。而对家乡上心又有能力去推动的,我们认为是新乡贤。他们愿意出力,愿意奉献。

新乡贤作为自下而上担负起乡民约束的代表群体,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行政力量、市场力量形成1+1+1>3的平衡互促作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治理中党的建设、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技术推广、文化保护传承、乡村创业、乡风家风弘扬,都离不开新乡贤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于是古村之友发动新乡贤工程。

新乡贤工程是古村之友在互联网公益PPP模式指导下,搭建起一个新乡贤公益互助平台,政府和企业家突破以往直接对项目进行投放的方式,而是提供一小笔资金用于配捐和奖金来启动新乡贤项目;专业枢纽组织和基金会来帮助新乡贤们项目上线,展开互联网筹款;新乡贤充分调动自身力量传播项目、各方也辅助大量传播,一齐为项目筹款;筹款额高、参与人数多的项目将获得配捐和奖金。

在整个互联网筹款的过程当中,新乡贤及其项目持续曝光,还有机会吸引到除资金以外的资源。

 

尽管古村之友正式注册成立已经3岁多了,但还是常常收到不少“灵魂之问”——

1、古村之友是做什么的?(你是谁)

2、你们的资金从哪里来?(从哪里来)

3、我想保护古村,可以加入你们吗?(成为志愿者)

为了帮助大家更快地了解古村之友,了解古村保护、乡土文化复兴事业,特地整理了这篇“说明文”。

“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简称“古村之友”,正式创立于2014年11月,是一个以古村保护活化为载体,以新乡贤工程为抓手,以乡土文化复兴和激活民间公益慈善土壤为目的的生态系统公益组织。研发与支持中心设于深圳市,为全国三十个省、近千个县市共计数万的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志愿者社群搭建平台、研发模式,共同推动古村落的全面保护与活化,是古村镇领域规模最大的专业枢纽组织。

自成立以来,古村之友不断探索创新,提出“心愿共同体”理论,自主研发互联网公益PPP模式,广泛应用于新乡贤工程、好家风工程、家(村)史馆、“村村有慈善”等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帮助数百名新乡贤发展并实现所在的古村复兴,有效带动新乡贤活化乡村资产。成功发起举办了古村镇领域第一学术型交流平台——中国古村镇大会,古村镇领域第一展示平台——古村镇与新乡村主题展,新乡贤创业支持平台——中国新乡贤大会。搭建起互联网公益大数据平台,最大限度地连接和整合一切可以共同行动的力量,参与乡村复兴与社会改良,让民众从发展中切实受惠。

当前我们正大力推动“村村有慈善”,希望通过互联网公益让每条乡村都能轻松自主开展慈善,截至4月中旬,全国已有十余个县推动全域“村村有慈善”。

简单说,我们通过推动“新乡贤工程”、“村村有慈善”等大项目,汇聚正在为推动祠堂修复、古村生态、家谱编修、非遗传承、村史馆建设、乡贤传记出版等古村保护相关的子项目,协助子项目发起人完善文案,并以比赛、奖金、基金会配捐等方式激励项目发起人,与此同时通过媒体平台传播,帮助寻找到更多关注这一话题,这类项目的同道者,为项目提供人力、物力、资金、智力等支持。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我们汇集力量吸引乡贤、展示新乡贤风采、反应古村保护需求的过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动政府等多方看到民间需求,并最终响应需求,解决问题。

那么,“支持这么多项目,要花很多钱,那你们怎么生活,项目的支持资金从哪里来”这些问题怎么解释?

首先,公益不代表无偿工作,“公益”指公共利益,我们为公共利益服务,我们的运营资金,主要从政府购买服务、基金会支持、项目奖金三大部分来。

另外,钱并不是直接拨给项目发起人,需要项目发起人再动员周边力量支持,而动员过程,是考验项目发起人的过程,也是传播的过程,让更多人来了解这一项目,支持项目。

那么,如果志愿加入古村保护队列,希望为古村落保护做事,可以怎么做?

如果您还是希望先和我们的大团队一起走一段路,欢迎添加大村微信号“gclzyz”,请备注好您所在省市,并简要介绍您的计划,我们将根据您的留言,邀请您进入对应地区的古村之友志愿者群,入群后请勿发无关广告。若还没有该省/市的志愿者群,可自荐当群主哦~~

地区群有该地古村保护相关的最新资讯、动态,若您有兴趣,可进一步了解跟进,加入讨论,推动具体事件。

 

我们还在大力支持以下几类项目:

1、帮助村民修缮老宅

2、组织村民编修家谱

3、传承发展非遗文化

4、编写乡贤名人传记

5、修建家(村)史馆

 

具体如何操作?

 

古建修缮

难题一:修缮古建筑的资金从哪来?

在农村,每当村里有修路、修祠堂等涉及集体利益的活动时,村民都会采用众筹集资的方式,每家每户出一份资金来填补村里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而如今,互联网让众筹变得更加简单。无论游子身处何方,他都能利用互联网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能够让散落在各个地方的游子们通过这一众筹事件连接起来。

为了帮助更多想要为家乡做好事的新乡贤们,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新乡贤,古村之友为大家提供了新乡贤互联网公益大数据平台。

难题二:修缮之后如何利用古建筑?

有了资金以后,修缮并不困难,但困难的是修缮好的老建筑该如何利用。只有对老宅加以利用才能焕发老宅的二次生机。

老宅如何利用?以下案例也许会给你灵感。

危房如何变成抗战纪念馆?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镇长周寅,通过互联网众筹,他成功地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建起了抗战纪念馆,出版了村史书籍,并且转身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2014年周寅到村里去,就发现了抗战时县政府的旧址,老房子有一百多年历史,面临着倒塌和拆除的危险。

周寅看到老房子里面堆满了垃圾,还有一处开始倒塌,里面的楼板这些全烂掉了。但看外面雕花这些还是非常好,抛开这个抗战旧址来说,这个古建筑还是有保护的价值。于是他觉得一定要把这老房子抢救保护下来。

(右一:周寅)

于是他通过众筹的方式,联合当地媒体的多方宣传,自己去学校里开讲座。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9月,将老房子修好,建成全国第一个由民间众筹开办的抗战纪念馆。

(开馆当天)

难题三:修缮之后古建筑如何运营?

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槐东村有一个“金兰书院”,现在是一座藏书上万册的古朴乡村书屋。你可能不会想到,半年前,它还是村里一座破旧的祖祠。从不起眼的老祠堂到书香四溢乡村书院的“蝶变”,背后是一群热爱乡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槐东人的梦想与付出。

这群热心公益的槐东人将老祠堂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计划打造成文化书院,为村民营造一个书香之地。

书院建成以后不仅为村民提供一个阅读的好去处外,还定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他们通过‘互联网+线下活动’,引领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传承美食文化,“南洋人”推出了《舌尖上的莲下》系列美食推介,书院还相应举办了特色美食品鉴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此外,书院还举办了金兰笔会,做粿、钩花等民俗体验、故事分享会和名医义诊等活动。

(猜灯谜)

编修家谱

家谱,对于每一个家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连接纽带,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重要文献。

所以古村之友提出:每个家族都应该在五年内重修家谱。

第一步:筹集资金,凝聚子孙

重修家谱正当时,互联网时代修谱很简单。

尽管修谱成为了风尚,但不少家族仍旧因为缺乏资金、缺乏号召者而陷入沉寂。互联网工具的使用让这一困难得到了根本性解决,每一个家族都可以快速启动修谱行动。

以平均十万元一部家谱的修编费用,首先家族中小范围的骨干可容易筹集到1-2两万的启动费用,这是一个并不困难的目标。有了启动经费,通过互联网公益众筹的形式将家族修谱启动一事告知远在各地的族人,大量小额(如50、100元的捐款)将汇聚起来,以平均100元为单价,剩下8万元,只需要800个族人参与就能完成。也就是说超过800人的家族就可以轻松筹集到修谱的资金。互联网让筹资修谱一事变得异常容易。

古村之友开发的新乡贤公益大数据平台专门为修缮家谱、乡贤传记开设家风传承栏目。

第二步:收集老谱,整修新谱

只有不团结的子孙,没有修不好的家谱。

筹集资金结束后,修谱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本族人尤其年长知识分子对老谱的收集和征集,同时还需要专业修谱师的指导,在各地民间都有一群热爱收藏和研究家谱的老专家,均可以在当地很容易找到。

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家谱的叙述语言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第三步:将家谱世代流传

修谱的过程是一个家族凝聚力和活力激发的过程,家族内部共同商讨未来发展思路,思考怎么组建合作社联合发展经济,在外有眼界见识的族人分享新的模式,家族成员碰撞形成合作项目,家族内部成立公益机制帮助老人、儿童和困难族员,家族重新弘扬优良传统和家规祖训促进乡风文明,家族共同协商复兴祖祠、祖地、祖庙等文化建筑。

家(村)史馆建设

 

第一步:选址,设计村史馆

建设一座村史馆首先要为村史馆选址。我们建议村史馆没有必要另建新舍,而是利用本地村民废弃或闲置的老宅或古建筑进行改建。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能把古建筑合理利用起来。

设计村史馆应符合古村的特色,保留老宅或古建筑的原始样貌。村史馆内部也保留了旧有的结构,尽可能的保留当地的特色。

馆内可以利用展板的形式介绍村子的概况,用照片墙的形式展现村子的人文与历史。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给村史馆增加一些附加功能,例如设立会议室或活动室,以方便平时村民开会、开展活动,形成一个常态的公共空间。

第二步:募集资金,招募团队

如果建设村史馆没有足够的资金怎么办?

古村之友的新乡贤公益众筹平台也许可以帮助你解决资金的问题。利用新乡贤公益筹平台可以为村史馆建设众筹资金,并通过传播来招募志愿者。

2017年12月,古村之友征集了一批有建设村史馆意向的村子,帮助他们利用新乡贤公益筹平台进行联合募捐,并在众志古村落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为村史馆项目提供配捐。

经过3个月的筹款期,不少村子都为村史馆筹集到了建设资金。浙江省萧山区河山镇众联村的村史馆项目是最突出的。众联村村主任马永江通过古村之友在新乡贤公益筹平台发起“修百年老宅,树和美村风”众筹行动。通过村干部的努力动员,村民及爱心网友的支持以及众志基金会的配捐联合作用下,他们很快筹得了建设村史馆所需要的103695.55元的资金。

第三步:整理村史,搜集老物件

每一个村子都有其不同的特色,伴随着历史的沉淀,每个村子都有它独一无二的故事。但是,因为保护意识不足,很多传统村落在逐渐消失,村落的古迹、历史更是留存地不多了。

古村之友发起村史馆项目就是为了找回被人们遗忘的人文历史,树立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重新建立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所以,整理村史,搜集整理老物件、老照片是一个紧迫且繁琐的工作。

还是拿众联村的村史馆项目来举例。众联村的村史馆项目于2018年3月15日正式启动,预计在2018年的5月15日完工。众联村村史馆选择了本村塘村自然村一处百年老宅,并对其进行了保护和整体修复工作。

同时,村委会从2018年3月初开始,向全体农户收集具有一定时代特色的老照片、老物件、书本、证件等,用于村史馆布展,预计所有展品在4月底之前完成收集整理工作。

从4月初开始,开始落实专业设计人员,对布馆进行设计,设计分三部分:

1、回顾历史、宏先贤美德;

2、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本村的发展史和部分村民家庭变革;

3、现阶段村民的好人好事。

相信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众联村村史馆的落成。

 

乡贤传记

第一步:为家乡确定一个主题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一无二的故事。你可以挖掘出家乡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把它定为书籍的主题。可以为家乡整理一部村史,或是为家乡的乡贤写一部传记,或是收集家乡的名胜古迹,亦或是介绍家乡的特色美食。

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凤坞村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落,1938年因日军轰炸萧山县城,萧山县政府被迫南迁河上镇凤坞村,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凤坞——这个隐秘在大山中的小村庄,成了萧山军民抗日的指挥中心,也因为这个原因,这里饱受日军的血腥轰炸。同时,各界爱国人士和抗战队伍在村中云集。

周寅,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镇长,通过互联网众筹,他成功地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建起了抗战纪念馆,出版了村史书籍,并且成为了转身为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图右一:周寅)

出版村史

第二步:众筹资金,招募团队

为家乡出版一本书可能是很多人的愿望,但苦于没有资金,没有团队。为了帮助更多人解决资金难题,古村之友提供新乡贤公益筹大数据平台。通过互联网众筹,不仅可以募得资金,还可以征集志愿者,组建成一支项目团队。

(何文珍)

何文珍,现在是东北林业大学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四本科生。在今年的1月份,何文珍和他的同学们发起了“我们要为大兴安岭的王者——鄂伦春人写一本书”的众筹行动。

而这场为鄂伦春人写书的行动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两年多来,他们从哈尔滨到横道河子古镇,直上大兴安岭塔河,过十八站至白银纳;又从哈尔滨往漠河,黑河,越过呼玛,再到白银纳,回到十八站、塔河;并沿黑龙江逆流而上,至抚远,到八岔、街津口,抵同江……将近一万里的行程,学生田野调查笔记将近15万字,老人口述历史第一手资料将近20万字,几千张珍贵影像资料(包括从未公开的俄罗斯那乃族照片)。

他们是资料的整理和记录者,他们是黑土地上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用他们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乡愁,构筑起人与土地的陪伴,让初心得以回归田野。

而作为学生,他们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募集到出版所需要的资金,何文珍报名了古村之友发起的乡贤名人传记项目,通过众筹的方式来募集出版资金。

第三步:收集资料,编辑出版

有了资金和团队,出书也不再是一件难事。剩下的工作就是挖掘家乡的历史,收集整编资料,最后编册成书。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你会更加透彻地了解家乡的一切。

李福衡先生原是深圳的一名公务员,他的家乡广东惠州市龙门龙华镇神武围,是著名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他退休后,开始挖掘家乡的历史。通过祖先们的传记,诗词,著作,经历,他看到了:古代也有廉正为民的清官,民众也爱戴清官,乾隆还有奖赏,我们眼看手摸到二百余年前的祖先油画像,了解了过去科举制度,明白了北京大学的前身故事,同周恩来邓小平畄法的祖先的故事…

于是,去年他在全国发起中国传统古村落龙门绳武围诗词征集群英帖,经过半年多的征集,收到了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诗友逾百首诗词,也搜罗了他们先祖和龙门历代名人给绳武围写过的诗词,汇编成《古今诗人颂绳武》。

若在古村保护领域

您有感兴趣的课题研究

欢迎您来开拓,也欢迎您提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