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4月,古村之友已公益孵化300余名新乡贤,涵盖祠堂、书院、非遗、出版、老字号、乡土农产等多个方面,在公益互助中众筹款项上千万。

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离不开这些新乡贤的努力。他们是怎么准备筹款,寻求公众支持的?在推动项目落地过程遇到过哪些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为帮助正在努力推动乡土文化复兴的伙伴顺利推动项目,我们从新乡贤故事中挑选了几大类,包括古建修缮、非遗传承、家(村)史馆修建、家谱编修、人物传记出版、文化传播等几大类,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够给伙伴们一些启示、力量。

 

挖掘历史,活化老房子建抗战纪念馆

点击上图查看案例详情

2013年1月份,周寅调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人民政府工作,河上镇处于萧山南部山区,经济不太好,但是村里的文化历史资源较好,尤其是凤坞村是抗战时期萧山县政府驻地。当年萧山县城被日军占领之后,县政府就搬到这个凤坞村,所以留下了很多的旧址和遗迹。

 

2014年周寅到凤坞村去,发现抗战时县政府的旧址,面临着倒塌和被拆除的危险。他不希望这么有价值的老房子被拆了,于是动员村里将老房子修好。结果村里说没钱,修好了也没用。周寅和大家说:修好了可以开纪念馆,钱的问题,我们想办法去筹。

 

为了修缮这个老房子,他到区里面去反映,去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反映,争取了一点资金。2014年,周寅找到当地的报纸——《萧山日报》总编,说“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要阅兵要庆祝,但是我们萧山没有一个像样的抗战纪念馆。我们想在凤坞村搞一个,报社是不是能够发动一下宣传?配合我们一起,号召全社会来捐钱捐物。”报社同意,打通众筹渠道。

 

与此同时周寅也主动去联系一些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抗日战争历史讲座,及时更新、发布成果,扩大宣传。抗战纪念馆终于建成。慢慢地,有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到村子里来看展。这让周寅进一步得到村民、公众的信任。周寅又通过古村之友,在网上众筹筹建中美合作抗战纪念馆。

 

通过互联网众筹,周寅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建起了抗战纪念馆,出版了村史书籍,并且成为了转身为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

他们想为鄂伦春人写一本书

 

点击上图查看故事详情

 

何文珍,现在是东北林业大学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四本科生。在今年的1月份,何文珍和他的同学们发起了“我们要为大兴安岭的王者——鄂伦春人写一本书”的众筹行动。

事实上,这场为鄂伦春人写书的行动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

2016 年 6 月,何文珍和同学就发起了 ” 青年古村公益普查游学 ” 活动,他们自费前往牡丹江横道河子古镇,两次前往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呼玛县、黑河等地进行古村古镇、少数民族文化探访活动。2016 年冬天,他们又发起 ” 高校青年学生牵手大兴安岭鄂伦春族 ” 活动,一天内吸引了全国 80 多所高校学子的报名参与。

两年多来,他们从哈尔滨到横道河子古镇,直上大兴安岭塔河,过十八站至白银纳;又从哈尔滨往漠河,黑河,越过呼玛,再到白银纳,回到十八站、塔河;并沿黑龙江逆流而上,至抚远,到八岔、街津口,抵同江……将近一万里的行程,学生田野调查笔记将近15万字,老人口述历史第一手资料将近20万字,几千张珍贵影像资料(包括从未公开的俄罗斯那乃族照片)。

他们是资料的整理和记录者,他们是黑土地上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用他们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乡愁,构筑起人与土地的陪伴,让初心得以回归田野。

为了出版书籍将项目上线之后,他们也没有停步,同步在关注东北,关注历史的一些自媒体等分享故事,努力寻找出版社。古村之友也邀请项目负责人何文珍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为他们助力

 

从了解到测绘、厘清历史、建设家史馆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学专业教师,古村之友湖北文理学院志愿者基地的负责人张平乐教授,从2008年开始走进荆山古村落至今,周末或节假日,经常走进位于襄阳荆山腹地的古村里,冯家湾、雷坪村、古井村、麻城河村、观音岩村….去亲近和了解村民,去了解古建。在她看来,“每一次走进古村,都是一次情感的释放,审美的旅程,更是一次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

2017年,张教授又为荆山的十座古村落立档调查,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她和同学们利用节假日,深入荆山测绘古民居、抄录古碑刻、访谈村民、进行文字和影像记录,并对荆山历史文化做初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初步厘清了荆山山区的移民史、垦殖史,分析总结了乡土建筑和传统村落以及乡土文化特征。而在这期间,她也逐渐萌生了建设冯家湾村史馆的想法。

 

于是,她联合当地新乡贤、公益组织与政府,计划利用其中的民国乡公所建设冯家湾村史馆,通过影像,通过旧物件,去展示荆山先民曾经的荣光,揭示大山里的秘密,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她的项目上线之后,她又继续发动设计等领域的学生、乡贤参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也邀请相关企业前来参访,争取更多支持。

非遗传承,不可忽视

 

周汉军榄雕作品《荔乡怀古·丰收时节迎亲归》

广州增城区中心有一个千年古村,一条明清古驿道穿过其间,这里聚集着成片的古祠、老宅。

遗憾的是,这些老房子有的空置,有的挤住了外来打工者,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外墙、屋梁已开裂,有的屋顶杂草丛生,有的被乱改建。

后来,这里引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榄雕。

在增城古村之友协会“非遗+古村+古驿道”的模式推动下,这里唤发了新生——“广州榄雕”非遗传人周汉军以创客身份落户增城夏街村,并将一栋清末的老房子修缮改造为工作室,2017年8月挂牌为“广州榄雕”传承基地,夏街古村、古驿道的保护活化由此拉开帷幕。

周汉军的工作室“榄人榄园”位于古驿道上的荔城街夏街路18号,是夏街村第一个被活化利用的古建筑。2017年5月,增城区古村之友协会在古驿道上创立了南粤古驿道•夏街众创空间(夏街路39号),以非遗带动非遗,以点带线,发掘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古村保护与活化的社会创客、手工艺人进驻,通过统一规范的筹划与管理,对接政府资源,线上和线下募集资金,复兴古村古驿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由民间自发、自生性力量推动的古村、古驿道活化模式得到了政府部门、学界的肯定与支持。

 

家谱修缮,正当其时

 

重修家谱正当时,互联网时代修谱很简单。

尽管修谱成为了风尚,但不少家族仍旧因为缺乏资金、缺乏号召者而陷入沉寂。互联网工具的使用让这一困难得到了根本性解决,每一个家族都可以快速启动修谱行动。

早在2017年,古村之友、新乡贤工程、深圳市众志古村保护与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好家风联合筹款资助计划,火堆公益提供技术支持,以推动家谱修编、祠堂精神复兴、人物传记编写三大类型项目落地。

好家风联合筹款资助计划于2017年5月4日正式启动,其中,“一部家书唤回2万游子心”就是好家风工程的优选项目之一。

距宁夏同心县县城东北约二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古老而枯寂的村庄——顾家庄子。顾家庄子有两块坟地,上了油坊沟坡,紧挨着清真寺的那块是老坟,另一块就是新坟,在村庄北沟沿边。说是新坟,至少也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出,顾家庄子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村庄。

顾氏先辈和许多回族兄弟就是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的。目前,约有2万顾氏宗亲遍布宁夏及周边省区。

经几位有威望的族人及年轻人倡议编纂,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同心顾氏族谱的编纂的相关事宜提上了议程。

筹集到资金后,“同心顾氏族谱”编纂的发起人顾有珍,通过一些修谱师、古村之友等相对熟悉修谱的伙伴寻找家谱、族谱信息登记模板,收集家族成员信息,逐步开展。他说:我希望通过新修家谱,努力提升顾氏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地方稳定团结,增进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知晓家庭间血缘的亲疏远近。

 

地方历史、方言和传统美食,都不可忽略

点击上图查看详细故事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志愿者活动基地位于前陇村,前陇村是一个“非典型”村庄,并没有非常多漂亮的文物建筑、也没有出过特别显赫的名人,而且还因为村子的先人是从福建迁过来的,至今仍保存的三乡闽南方言,让他们甚至与周边的粤语方言村子有些“格格不入”。

本村青年张华森长期关注传统文化挖掘,四年前辞去了企业里的工作,发起成立中山市尚古传统文化推广中心,开展乡土文化体验活动,邀请村民制作传统美食、通过调研设计导览路线,希望村子里的孩子不要忘了祖先留传下来的方言和历史。

 

如何用最少成本激励村民参与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围底镇大沙村一座原本已经坍颓的晚清年代老宅,在返乡青年陈柱波等的积极奔走、古村之友媒体传播,新乡贤筹款平台助力推动下,改造成为当地最大的农家书屋。

随后他又继续凝聚乡民,通过公益众筹和整合村民,外出乡贤,热心人士和在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从筹建农家书屋,到文化舞台再到农村春晚,从修缮宗族祠堂,到建立农村优秀学子奖学金,规划农村体育公园,短短2年时间,他让大沙村从普通的一个小乡村蜕变成罗定市的宜居示范乡村。

古村之友曾邀请陈柱波线上分享他的故事,欢迎点击此处进入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新乡贤案例

如果您也在推动乡土文化复兴

欢迎长按下图和我们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