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古村之友邀请了第十三届汕头市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汕头市委会副主委,潮汕古村之友牵头人之一郑子敏线作线上分享,讲述如何整合政府与社会组织资源,推动古村保护。

扫以下二维码进入课程回放

大家好,我是郑子敏,感谢古村之友能够提供一个这样的平台让我做分享,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际上已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包含在内。而中华民族的本源和基础是乡村文明,保护乡村文明也是非常明确的命题。党的十九大又把乡村振兴提升为国家战略,所以现在做这项工作,在理论上,政策上,做这项工作是没有阻力的。但是这不等于说这项工作没有问题。

这需要我们考虑更多“怎样做”的问题,才不至于停留在“言而不行”、“行而不果”的处境。这就是说我们古村保育的志愿者面临更大的空间,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我们现在面临的关键是“落实”的问题。落实难,大家都不难理解。传统村落的保育工作总体上是越来越被重视,但是还有很多“不落地”。其中障碍在哪里,我们又能对此做些什么?

 

传统村落的工作,和“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是同一个课题。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快速工业化的需要,我们在农村建设发展方面留下了很多问题,我们农村相对城市发展是落后的,甚至是很落后的。这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包括有很多资源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起来。

我是民主党派的地方组织的领导干部,也长期在地方人大和政协担任职务,是处在官方和社会的结合位置。站在这个角度的我,关注的是怎样将党政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联结起来,怎样促成两者形成贯通的机制,怎样将资源整合中的关键点给弥补起来。

 

那么在机制中还有什么是不贯通的?为什么难整合?大家看下以下事例。

大概是在2016年,古村之友在做一项社会调查,到了(广东省汕头市)澄海的一个村子,我们和村子里的基层干部谈,他们说村子是有历史的传统村落,但是就是不申报,上面的文件也发下来了,干部也知道传统村落的申报,但是一个基层干部做不了这个事情。

为什么?

做过申报的朋友应该知道,做一个传统村落的普查不容易,涉及很多技术问题。一些基层干部可能会玩手机,但是一些软件操作并不熟悉,更不用说拍摄清晰度很高的照片,操纵无人机去做航拍等。没有人指导,没有人帮助他们。

这中间我们就发现,上面发文件,一层一层发下来,但上面对基层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没有解决,结果这个工作无法落实。往往是以为事情已经做了,但是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

还有我们的政府,有不同的部门,有不同职能,所管事情有一定的分工。但有时候,他们的工作有一定的交叉,对于这部分的工作,如果大家都不愿意主动衔接,也导致工作停滞不前。

为什么?有的是个人原因,有的是机制体制的原因。对这种情况,有人发牢骚,有的人无奈,更多的是沉默。

所以很多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去深究,就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不能解决。导致这些工作不能落地。

刚才讲到我工作的特点,我工作的位置,是可以做协调,可以做整合的位置。从官方来说是可以和市的政府部门、市一级的领导沟通,另一方面和社会、社会组织的沟通也容易。而在面对政府方面,我也是超脱的,所以在做这些工作时我可以站在中间的角度有利于协调。

我们政协的职能就是协商和监督,刚好可以做协调的工作。思路清晰后,我就按照政协的职能和规矩来做。

怎么做?

主要通过专题调研,提交政协提案,参与提案督办,反馈提案办理意见来做。

这些说比较抽象,举一个具体的事例:2016年我写了一个《关于十三五规划期间应进一步做好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提案》。当时会上提的有很多相似的提案,后来市政协把提案都整合到我这个提案来,定为市政协主席督办的提案。一开始是交到市规划局,后来开交办会时,发现了交办不对口的问题,改由市住建局牵头,规划、农业、财政、文广新局等部门协办。

 

一开始时,有关部门有些同志认为我们的提案也是走走过场,也只是敷衍了事。所以当时住建局也只是来了一位科长,我们在这个交办过程,讲到调研过程发现的情况,有理有据,他们意识到我们是很认真的,很快也重视起来。住建局也换了分管的一位副局长来负责办理。这位副局长也是有心人,他认真策划了整个办理过程,认真协调了其他部门。期间我们还争取到还有政协内外不少热心人士积极参与,并且把潮汕古村之友——汕头市潮人祠堂文化交流中心也吸纳到参与提案办理的整个过程中来,使古村之友能够发挥作用。

这个提案办理涉及到很多工作,住建局一个科室办人手也是不够的,于是我们政协的主席直接和他们说,“若做不过来,可以购买社会服务,可以让潮汕古村之友去帮你们做这个事情”。这个意见提得非常明确具体。这样开展工作,我们就把多方的力量都整合起来了。

通过这个提案的办理协商,反复征求意见,最后取得了一个系统性的成果,包括促成汕头市政府出台汕头市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对原来行政化色彩很浓的汕头市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的成员进行了调整,增加专家成员,去行政化,市财政拨款,由市住建局委托潮汕古村之友——潮汕市潮人祠堂文化交流中心对潮汕的传统村落进行普查。志愿者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连续工作,取得了45个村落的普查成果,成果提交到市建局后,经过筛选评比确定首批15个市级的传统村落,接着进一步进行省级国家级的传统村落的申报,使多年做不动的普查工作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有了依据和基础。

还有就是潮人祠堂文化交流中心和汕头电视台合作拍摄40集的《寻访古村落》、市文广新局委托潮人祠堂文化交流中心对被列入汕头市十大文化项目的中共大南山特委旧址——江氏祠堂进行修复,在取得这些看得见的成果的同时,我觉得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我们在普查、在拍摄电视剧、修复祠堂的过程,无形的带动了一大批基层干部、村民的参与,让他们看到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认识到做这个事情是很有意思的。这些一系列的成果,在汕头有效的形成了一个重视传统村落保护的氛围。这些成果体现了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可小觑,文广新局在事后也评价说“这些团队是社会组织的优秀代表”。

这个提案后来被评为市政协的优秀提案。

这件事也说明整合资源所能够发挥重大作用。推动传统村落的工作就是必须要有社会各方力量的整合,整合政府与社会间的资源,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政府内部各个部门的资源,乡村内部的资源,我们要致力于整合好这些资源。

虽然我们个人具体的角色、位置、条件不同,但是其实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整合的思路都是可行的,要找准关键的环节,去思考关键的环节,去找到给这些关键环节造成阻碍的是那一些因素,然后看如何打通这些环节,根据实际整合上下的资源。大家若是都能这样努力去做,就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单打独斗的困境,办法会多很多,效果也会好很多,就能够解决很多原来似乎解决不了的问题。

有朋友问在村落规划的调研时要注意些什么,我想讲一个实例

前不久市政协在做对口扶持工作,帮助一个南澳岛的传统村落做美丽乡村建设。当时我们去看他们做的规划,我是一个外请角色,请去对这个规划提意见。

进村之后,我们在村里走了半个小时左右,就发现了一个重新修建过的妈祖宫,一路走过去又发现了清朝一棵古树,还有一个宋代古井、一株宋代古树。

但是等到规划团队汇报村庄规划的时候,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规划团队是从浙江请来的,他们在规划中把马头墙移植过来,整个村庄是徽派建筑风格,上面提到的历史遗存在规划里毫无踪影。

潮汕的民居建筑,墙头也是有风水讲究的,有金木水火土的形态,规划里把马头墙做成了水形墙头。我问这样设计的意思是什么?他们说海岛靠海,需要水的元素。这是简单生硬的去套用。其实不是说有水,就一定要做与水相关的东西。问题关键还在于他们将原来村子那种潮汕渔村的风貌都改了,看不出来原来的特色,变成生造的怪样子,以为这就是美丽乡村。

这里例子刚好回答在乡村规划里怎么做调研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将村子的历史、遗存、故事,把村子的文脉都摸清楚。做规划时一定要重视体现文脉。

在今年的政协会上,我提了一个提案,也作了发言。所有的传统村落都应该把文脉规划作为前提,做一个乡村的规划,几年之后一般来说也可以再做修编,再加上我们将要面对的一些环境改变,乡村的面貌都会有一些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若是文脉没有了,那就无法挽回。所以回答大家的问题,答案就是:乡村调研,要注重文脉。一定要做接地气的调研,如深度访问村里的原住民,请教熟知本地历史的研究者,做一些尚待挖掘的资料、相关成果收集等等,总之,传统村落的规划一定不要只追求一个“美”字,千万要留住它的文脉

 

 

附:郑老师提交的部分提案

 

1、关于进一步大力推动文化祠堂建设的提案

 

2、关于十三五规划期间应进一步切实做好我市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工作的提案

讲述 / 郑子敏   整理 / 小八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