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叫杨学辉,大家都习惯叫我小杨哥,我是湖南省通道县高步村一名土生土长的侗族人,今年27岁,现任职高步村党支部副书记。在江西当了几年兵回来,我就一直留在高步村,不仅仅因为这里是我的故乡,更多出于我对侗族和侗文化的热爱。这里的老人都穿民族服装、听侗歌、唱侗歌,男人们吹芦笙,女人们织侗锦。村里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会盖房子,只是几十根木头,几周功夫就变成了高大美观的木头房子!更不要提寨里的鼓楼和风雨桥,光凭这份建造技术,就已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遗产,我为我们侗族而自豪!遗憾的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逐渐搬到了县城,村里空着的房子越来越多了,有些年轻人也开始讲普通话,我不由担心,是不是再过几十年,就没有女人会织侗锦,没有男人会建鼓楼和风雨桥了?为此,我一直想筹建一个侗族传统技艺的手工作坊,希望让更多外面的人能够了解、学习侗族的传统技艺,让村里人重视到这些传统技艺的价值,让更多的年轻人将其传承下去。

 

侗族和被忽略的侗族传统技艺

    侗族(侗语作 Gaeml)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总人口约300万,因其独特的鼓楼、风雨桥和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2012年,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高步村、坪坦村等6个侗族村寨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标志着这些来自中国的古侗寨将走向全世界。散布于通道侗寨中的6座风雨桥,也同时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作研究侗族建造技艺的“活化石”。侗寨和风雨桥获得如此关注的背后,是侗族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成就了他们,侗族人民同时保留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锦织造技艺、传统酿酒技艺等。在侗寨、鼓楼和风雨桥赢得世人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我们为什么不去保护、传承侗族这些无形的传统技艺?为什么不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伴随美丽的侗寨一起走向世界?

 2

侗寨鼓楼风雨桥

我不能带着这手艺离开

3

    世界遗产志愿者活动亚洲区项目——侗族建造技艺

    有一个小故事让我久久无法忘怀。2015暑期在清华同衡组织的侗寨申遗志愿者项目“World Heritage Volunteers 2015 – Together for Heritage亚洲区项目之一 – 侗族建造技艺”活动结束后,负责人告诉我想出资请活动指导吴庆雄师傅制作一个鼓楼模型,拿到北京展览。

    晚上,我到吴师傅家中,说明来意后,价钱都还未提到,70多岁的吴师傅就一口答应下来!还说,不要钱也做!

    为什么?

    “他们把鼓楼模型带到北京去参展,就等于把我们侗族的传统建造技艺带去展示给更多的人看。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有兴趣来学这门手艺,我会把我所学到的全部都教给他们,我会毫无保留!现在村寨里的年轻人都喜欢去外面去打工,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我怕等我们这一批老人走后这手艺就会失传。我不能带着这手艺离开!”

老师傅都有心,年轻人为什么不可以出力?于是我决定找吴师傅一起为侗族的传统技艺做点什么。

4

侗锦制作

5

高步侗寨的风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