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和女儿乌黑的长发变成了两对金色的翅膀,在天上飞;太阳从顶远的地方朗照过来,一道道光环像天梯,我们向着天梯飞去。天空下,川流不息的溪边,有许多的山民在呼喊!

 

岩石下,探头探脑地冒出一朵嫩红的小花,在斜坡上开着。马帮悠扬的铃声,打破了岁月的寂寞。有个“野人”向我投来一串红果,吓得我抱住女儿朝旱谷地里跑;此时整个山梁在移动,改变着原有的模样……几头野牛飞奔而来。

 

这时,我仿佛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回到烟雾缭绕的阿佤山,外婆和母亲居住过的高脚小草楼,依然在山风中摇晃;母亲和我的笑声,依然在山村中畅游;我和女儿的美梦,依然在山顶上激昂……

——布饶依露

布饶依露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她的历史文化研究与文学创作,是对故乡的反思,对民族的思考。

 

这一次,她想写一部以“佤族四代女人”为主线的家谱——《佤家的四代女人》,这份家谱围绕从家事展开,扩及族系与民风民俗文化。与此同时,这本为少数民族女性建立家谱的文本范例。

布饶依露说:“很多年前就想做此家谱修编了,只是时机不成熟耽误了。这次以公益名义来参与此事,不仅可扩大影响,还能完成族群对我的希望!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编写《佤族的四代女人》概况:

 

一、项目执行计划:

全部完成时间拟2年6个月

1、2017年8月下乡进行第一次调研,之后每隔1个月去一次。

2、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同步进行。

3、2018年下半年集中时间写稿。

4、2019年初补充资料与完善稿件,预计秋季完成文案。

支持者还有福利哦

捐款50元,回赠彩色签名“佤家的四代女人”名信片 1枚;

捐款100元,回赠彩色签名的佤族母女的著作书封各 1枚;

捐款200元,回赠布饶依露文著《神树的约定》一部;

捐款300元,回赠佤族画家布饶依灵手绘帆布布袋一个;

捐款1000元,回赠佤族画家布饶依灵国画一幅,尺寸规格:4尺3开宣纸原作;

捐款2000元以上,回赠佤族画家布饶依灵国画一幅,尺寸规格:4尺原作;

捐款5000元以上,回赠佤族画家布饶依灵国画一幅,尺寸规格:6尺原作。

(如果,你能看到最后……)

 

为撰写《佤家的四代女人》这本书,布饶依露准备了许多年,我们先跟随她的视角与体验,走进佤家四代女性的生命故事,感知佤族文化吧。

 

有关佤家四代女人的故事梗概

走不出大山的外婆

 

我的外婆是佤族头人的后代,照理来说,该去学堂念书的,可因为她是个女儿家,是地地道道从未走出过山门的土著人,因此,外婆一生目不识丁。

 

赶集路上,外婆肩挎山货,汗流浃背,打着赤脚

母亲小时染过一场怪病,不吃不喝,乱哭乱闹,急得外婆满山遍野去找草药来驱鬼。外婆赶忙请来舅爷,又杀鸡,又看卦……外婆借钱在乡街开了个小马店,专门为山里山外马帮驼队养马歇脚。外婆做的佤族鸡肉烂饭最美味,酿制的小红米酒也香甜,烧烤的野味更诱口……

 

一天,外婆被横窜出来的马车撞到了,得了老重的骨折损伤病。外婆要二舅代笔为她写了一封家书,邮递给四舅,说:“小儿不在身边,就好像家族中的木凳少了一条腿。如果不快些回家乡,就是一个不忠不孝的逆子。”收到此信,四舅连夜乘火车,转汽车,又搭马车,再骑毛驴,一路风尘赶回故里。没过几日,我的外婆告别了人世,她被我的四个舅舅“安放”在红土高原背风的山梁上,岁月在她的坟前坟后长满了紫茎泽蓝權木。

 

外婆冇(没有)为儿孙们留下一点家产,也冇为小儿带来哪样好运。无奈,四舅决然背起了沉重的邮包,翻山越林,像只健壮灵活的飞虎,成天徒步奔走于山谷雨林,悬崖陡壁,为山寨的老百姓送包裹、传电报、递信儿,实施着外婆行善积德的余愿。

 

外婆去世前一直住在佤山,她教育儿女的一番话,至今教育子孙照样管用:“生活随便能过就行了,钱太多累主要坏事又招惹是非,人富了就生懒会遭灾的,勤劳才是佤族的本分。”

 

南腊大山,联通着村寨的每户人家

 

山崖上逃婚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土生土长在山里的女人,像佤山的一棵花桃木,天然丽质的水土,为她雕凿出一副清秀、坚硬的模样。可母亲不懂得,她血液中流淌过多少大山的荒漠;她容貌中有着佤民族的、为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所付出的无比艰辛。

 

那些年,云南边境常有土匪来骚扰,不甘寂寞的母亲,直到满了10岁,才得进山寨的小学去读书。生活妄想用绳索绑住她的手脚,母亲却动手干起了捻线织布、挑花绣朵的行当。佤家人的织锦是多彩丰富的,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佤山的任何一个女孩,都难于逃脱历史赋予她们的重任。

老祖屋建在中寨半山腰的平坡上

一览无云的天际,照射着明的阳光

母亲像朵盛开的野山茶,也该有个婆家了,在佤历吉日那天,人们摆弄着水酒,品尝着野味,接送着迎亲队伍,我的母亲却出逃了,顺着白露花铺满的山崖上,她一反常态,爱上了吴姓家族的老大哥,也就是我未来的父亲。母亲像一只佤山的白鹇鸟,自由自主地缝合了人间一对美好的姻缘。

 

几年后,骑着山毛驴离开山寨的母亲,随着马帮叮咚作响的队伍,像一尊云游仙境的佛僧,率领着孩儿,骑了半个多月的瘦毛驴,才来到保山……后来再换乘几天的大卡车,沿着绕山绕水的滇缅公路,进入省城,寻找在昆明已考上六级钳工的父亲。

 

经历了60年人生磨难至今,儿女们从未听母亲怨过一句生活。我把《中国社会报》发表文章得来的稿酬,买了铁灰色毛料的短大衣,母亲穿上大衣,那忧郁的神态,显得更加饱经风霜了。我的母亲依然那么和善,那么美!

我漂泊的作家生涯

岁月从眼前掠过……

手捧竹篮的羊奶子果

是佤人最好的解渴野果

我的童年,是在滇西的阿佤山原始老林度过的,当一缕夕阳拴住山梁的红土岗,狩猎的达——佤族男老人,用铜炮枪或弩箭挑上肩头的白鹇、麂子等猎物归寨的路边,我尾随老人的脚步,去追逐生命的原由与终结。

 

10年间,我准时穿一套厚重的工装,穿一双风紧扣扣齐脚脖子的翻毛皮鞋,成天忙忙碌碌赶去高大的厂房,灰尘扑脸扑鼻的车间去劳作,造成至今文化知识的大贫血。

 

走进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又黑又瘦,不安于现状的少数民族女人,成天背着一个大红大绿的佤族挎包,在外“游逛”,四处漂泊,到处流浪,大量地收集生活中的素材……我希望,佤人面对人世,不能一辈子收获封闭与荒凉,要收获自信与志气。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撞进云南省作家的大门,成为40多万佤族同胞中的佤族女作家,把我这个初生熊嵬不怕狼的佤族后生,磨炼得有了几分“闯荡”的资格!

 

1994年秋季,离开生我养我的云南红土地,奔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深造。火车铁轮滚动那一时刻,我分明看见母亲红肿的眼眶,老泪横流……我远方的母亲,由于终年劳累成疾,害了偏瘫,语言神经被阻塞,再也不能歌唱了!猛然,我站起身来,甩了一把佤族特有的青丝长发,擦干了泪水,我要为我的母亲大声歌唱!

 

女儿神灵的画家梦

 

2015.12“云南现代重彩画展”

 布饶依灵的画作《玉米地的新品种》

入选参展

我的女儿生性好动,像个佤山的猴子,3岁让她握起了毛笔,学习中国水墨动物画。她将画好的动物粘贴在墙壁上,把一个家装点得像个动物园,她画出了她心目中的那个世界。

 

从小喜爱绘画的女儿,大雨来临之前,站在窗口发呆,白云像大海,乌云像座山,是她童年观天发现的秘密。女儿把小脸轻轻凑过来:“妈,两个月亮在天上,亮亮天,多好!”

 

小学里,老师命题《自画像》作文,女儿干脆把自己给解剖了,她形象思维中,始终带着阿佤人的几分纯朴,几分实在:“我是佤族小姑娘,有一双黑宝石般的大眼会发光,高高的鼻梁像山脉,葡萄似的嘴巴要念诗,小脸像个红苹果,只要我妈妈见到了,就要啃上几口;我的脑袋不大不小,长在我脖子上刚刚合适;因为我生来皮肤黑,学校的小朋友都管我叫小非洲!小非洲!……”

 

1990年7月7日,北京民族文化宫悬挂着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题写的“佤族小画家张可画展”的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外语系任教的美国教授,用英文为女儿的画展题写了“中国少数民族的这个孩子,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希望她的画,能给世界的人民多一点!”中央美院的大学生看展后,握住女儿的小手说:“可可,感谢你的画,童心无垢啊!”

 

此时,人们听到了女儿的话语:“我希望我的画,像小鸟一样学飞,正朝着一个美丽的地方飞去!”

有关佤族

佤族是史籍上记载的百濮的后裔。唐代称为濮子蛮,宋代称为蒲蛮,明代称为古刺和哈刺,清代称嘎刺、哈瓦。1949年后,统称为佤族。

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 缅甸的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和缅甸边境两侧的群山之中,中国一侧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澜沧、 孟连、双江、耿马、 永德、 镇康等县。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口头文学非常丰富,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谜语、格言等,内容涉及人类的诞生、万物的生存、婚丧礼俗、生产生活等方面。而因佤族住竹楼,吃竹笋;用竹碗、竹勺;坐竹凳,睡竹床;有时烧饭也用竹筒;生产种植、狩猎时用竹棒、竹箭、竹弩,接连两河用竹桥等。竹成了佤族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佤族的文化也被称为“竹的文化”。

 

布饶依露

为撰写《佤家的四代女人》这本书,准备了许多年,我走进深山,感知生命带到我们的体验;爬上佤山高地,让清风吹酲我们寻找家园的头脑。“佤家的四代女人”代表着一个世纪的佤族历史,是少数民族妇女在探求发展之路时留下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是生活在黑夜中的女人仰望星空美景的记录……并完整地保留了佤族母女闯荡京城求生存、求发展的胆量和勇敢!确定了佤族妇女,在社会进步中取到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支持布饶依露请扫以下二维码

 

好家风联系筹款资助计划由古村之友、新乡贤工程、众志古村基金会联合发起,火堆公益提供技术支持。支持项目包括家谱修编、祠堂精神复兴、人物传记编写三大类型。

了解详情请扫二维码

 

有关古村

你可能还想了解

 

(点击图片可了解主题展详情)

 

中国(深圳)古村与新乡村主题展暨乡村博览会

2017年8月22-24日

深圳会展中心一号馆

构建乡村、资本、创业、文化复兴、

产业展示、产业扶贫、产业推广与对接的

最佳平台

 

图文 / 布饶依露

编辑/小八